“原本以為都是一家人了,看下賬本有啥了不起的,居然還要假裝不經意的合上。”坐在我對面的丹丹憤憤不平仰起頭猛的灌下一大口白茶,抹了一下嘴巴接著說道“哼,老娘才不在乎呢,誰稀罕這點小錢呀!”
“悠著點悠著點”,我敲敲桌子示意她注意一下自己的形象,畢竟這隔墻有耳,何況我們坐的還是卡座。
惹丹丹姑娘動這么大肝火的其實也不是什么大事,也就是上個月她結婚時按我們當地的習俗,主賓家會委托值得信賴的人用一個本子記錄來賓送禮的數目,婚宴結束后,管禮金的親戚和婆婆、姑姐幾個人在查對禮金數目,她閑著沒事也想湊過去瞧瞧,誰知她腦袋剛伸過去,婆婆就把本子啪的合上,并笑著說道“丹丹,你累了一天了,趕緊回房歇著吧!”
丹丹頓時就明白了什么意思,心里很不爽,連這點知情權都沒有,還談什么一家人呢。接下來在婆家住著的那幾天,她總覺隔了一層膜,好像大伙都在提防著她,敢情她就是一個誤入婆家的不速之客。
這好不容易把所有的結婚禮節都走完了,該拜訪的親戚也拜訪了,終于可以出來逛逛了,“再不出來我會悶死的”丹丹趴在桌子上一副可憐巴巴的模樣。
看著她耷拉著腦袋的那副慫樣,我真是哭笑不得。
這才結婚幾天呀,就這一副模樣,以后幾十年該怎么混呀!
能這件事丹丹有點小題大做,這婆婆或許根本就沒那么想,只是剛好把賬本看完打算收起來,也或許婆婆有他們的思量,不想要媳婦剛進門就覺得他們一家子只顧算錢。
盡管有這樣或那樣的可能,但是對于媳婦和女兒的區別,相信每個嫁了人的姑娘心里都跟明鏡似的,哪怕嘴上說得再好聽,心里也明白,媳婦始終都是外姓人。
曾聽一個閨蜜說過,她婆婆大大小小的事總喜歡跟自己的女兒傾訴,包括家里值錢的東西放在哪里,買個洗衣機要買什么品牌,去年賺了多少錢虧了多少錢都會跟女兒說說,有一點點多余的錢也拿給女兒保管,或者要女兒代為跑腿去趟銀行。
而跟媳婦卻只有相敬如賓的客套,既不會過問媳婦的工資多少,也不會告訴媳婦家里有多少存款,秉著井水不犯河水的默契相安渡日。
像這樣的情形說得好聽一點,那是兩條不相交的平行線之間的尊重,說得難聽點其實就是對媳婦不信任。
那么婆婆為什么不信任媳婦呢?
首先,婆婆不相信媳婦真愛她的兒子,她會覺得這世界上沒有人比她更愛她的兒子。她一手帶大幾個孩子,把孩子當成手心里的寶,既怕冷著也怕餓著,任誰都沒自己兒子寶貝。
當偶爾看到兒子和媳婦親昵的時候,甚至會吃醋覺得自己養了幾十年的優秀男人就這么被別人搶走了。
其次,婆婆不相信兒媳的家務能力,也就是能照顧好她兒子,以及她孫子的能力。
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上一輩和下一輩的生活習慣也不可能相同,突然就因為一場婚禮而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再怎么避諱也多多少少會有相悖的意見。媳婦晚上加班早上要睡個懶覺,婆婆則認為應該早睡早起才能事半功倍;媳婦喜歡新鮮食材一餐一做,婆婆則心疼浪費,頭一天吃剩下的第二天又繼續吃;媳婦新買的毛衣必須單獨洗滌,婆婆卻認為費水費電何不多湊幾件。
時間一長,婆婆便越發認為媳婦不會持家了。
然后,婆婆不信任兒媳的工作能力,也就是賺錢能力。
在婆婆的眼里,兒子有體面的工作,是賺錢的能手,家里一切開銷都是兒子賺回來的,媳婦每天要吃好的穿好的,高興時帶帶娃不高興時就不知道跑哪里玩去了,媳婦一些顧不了大局的言行在婆婆眼里都成了不成熟的表現,又如何能挑得起一家子的重擔。
所以姑娘們,別妄想著光憑你和你老公感天泣地的愛情就能贏得婆家的尊重,也絕不只是你挺著大肚子流幾滴眼淚裝裝可憐看起來善良就能得到婆家的信任,你必須人能干,錢能賺,給婆婆買衣買鞋買禮品,七姑八舅面面俱到,大事小事都要拎得清。人的本性就是趨利避害將心比心,你要想得到別人的好,就必須先強大自己,讓自己有很多“好”能給別人,值得別人對你好。
否則,即使你搞定了老公,也很難融入老公的大家庭,很難讓大家把你當成一家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