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不舒適區
之前在節目中聽過竇文濤說;“我不知道什么是順其自然,如果讓我順其自然,可能躺在家里吃餃子才是我的自然,我的本性。”在此之前,我還以為只有我一個人不愛干活呢。原來,大多數人和我一樣,每天都生活在不舒適區。
呆得時間長了,也不覺得非舒適區有什么不好了,反而獲得了另外一種更高級的舒適。
不舒適區有勝利的滋味
減肥之所以難,就是因為“管住嘴”這件事和人類動物性的本能是相悖的,人類從遠古開始,“飽”就是一種舒服的狀態,“餓”是不舒服的,因此,Stay hungry這件事,就是反人性的,在和基因作對這個battle中,大多數人都要敗下陣來,這不是我們的舒適區。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尋求主動走出舒適區,一方面,減肥成功的人總是會成為朋友圈中“勵志”的典范,收割眾人艷羨的目光。這種勝利,由于稀缺,總是顯得特別有含金量。另一方滿,“管理好自己體重的人,才能管理好自己的人生”這種winner光環贏得的額外價值和信任,也不是整日吃飽了混天黑能品嘗到的滋味。在物質不再匱乏的時代,人們主動制造出一個不舒適區,可能就是因為我們在對著啤酒炸雞、紅燒大肘子Say No的時候,能夠獲得一種比大快朵頤更深刻的快樂吧,不,不是快樂,是一場勝利。
不舒適區是成長區
人類的進化就是在遇到challenge(挑戰)然后做出反應(response)的過程中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變得更加強大。最直接的生活經驗就是---考試;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在準備一個考試的過程中,是自己提高最快的。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沒有考試,讓學生呆在舒適區,完全按照興趣愛好隨意地學,結果會是什么樣子。富小姐是我的一個學生,她高考與北大光華失之交臂,臨時決定出國,只有四十幾天的時間來準備SAT(美國高考)。要知道,正常國內高中生畢業的英語單詞詞匯量只有3500個左右,而SAT要求的詞匯量最少也要一萬多,開始的時候,她幾乎認為這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因為沒有退路,只能破釜沉舟,苦學一番,最終被美國名校錄取。小富說她現在最感激的就是這個曾經讓她恨到牙癢癢的考試,不僅幫她為求學美國做好了準備,還淬煉了她“堅持”、“耐心”、”相信自己”等美好的品質,比看十本勵志書都管用。我自己也有相似的經歷,練瑜伽的時候,老師常下手掰我們的胳膊腿,疼得我們嗷嗷叫,老師說,這樣才有stretch,有stretch的時候,stretch才能帶來進步和提高。呆在舒適區,就沒有提高。通常來講,stretch幾次之后,這個動作就可以毫不費力地做出來了,它會變成你能力范圍之內的事情,所以,是不舒適區給予了我們成長,讓我們變得比從前更強大。
不舒適區終究會變成舒適區
我有一個有意思的觀察,我兒子今年三歲半,對于他來說,刷牙都是一個需要痛苦地掙扎、勸說才能做到的事情,完全不是一個舒服的事情,但是,我們大人刷牙仿佛不需要做出特別的努力。大多數人能想到的原因就是大人們習慣了。可見,再微小的習慣也不是我們天生就具備,它也是訓練的結果。人們做自己習慣了的事情完全是得心應手的,舒服到我們根本想不到是經歷了怎樣一番過程才獲得了這個習慣。對于我自己而言,每天習慣做的事情包括早上起來先慢跑六公里,每天記錄時間花銷和金錢的開支,寫日記,至少讀書一小時等等。很多人看到我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都非常好奇地問我,你累不累呀?
其實,對于我自己來說,這些事情早已像刷牙一樣變成了我習慣的一部分,我甚至忘記自己也是歷經一番掙扎才養成的這些習慣。比如寫日記,一開始的時候我也像所有人一樣覺得無話可說,生活中好像并沒有什么值得記錄的事情,最早的日記也是歪歪扭扭地記錄著“今天天氣很好,我和某某某玩得很高興。”之類的,妄圖蒙混過關。我老爸看到了很生氣,他找到了一個16開的本子,要求我每天必須把一頁紙寫滿之后才能看動畫片,為了能早點看動畫片,我放學回家放下書包第一件事兒就是掏出日記本絞盡腦汁,一頓狂寫,大概過了一個月之后,寫滿這么一頁紙對我來說就不是什么難事兒了,無論是速度還是質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再過一個月,我不自覺地就開始想怎么利用好這有限的一頁紙,寫得更加精彩。就這樣日復一日地寫下去,這件事慢慢地對我來說完全不是負擔了,它變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是哪天沒有寫日記就上床睡覺了(偶爾會有這種情況),我就會覺得像是沒有洗腳一樣不舒服斯基。
可見,所謂的不舒適區,經過一番努力,也是完全可以變成舒適區的。剛工作的時候,德勤的HR跟我們透露了一個選人的標準,他說德勤喜歡那些energy
level(能量等級)高的人。比如,有的人是重載卡車,最大承重量是45噸,你放上30噸的重量它可以跑得很輕松;有的人是輕載卡車,最大承重梁只有25噸,如果運30噸的貨物就會完全把它壓趴下,企業喜歡的當然是那些重載卡車了。HR還培訓我們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的capacity,就是用比你目前所在職位更高一級的標準要求自己,比如你是普通員工,就要求自己具備主管的能力;你是主管,就要求自己具備總監的能力,以此類推。
在此后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我始終致力于把自己錘煉成一輛“重型卡車”,把別人的不舒適區變成自己的舒適區,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
我認為“順其自然”這種事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生不是靜態的,就像人總不能永遠站在原地不動,總是要走路的,要么向左走,要么向右走。恐怕很少有人發自內心地認為躺在床上吃餃子是度過一生的完美方式,所以,舒適區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我們自己去爭取、去創造。勇敢地走進不舒適區,先擁抱不舒適區,在這里學習、成長、耕耘,收獲。有一天,當你覺得哪哪都是舒適區的時候,你就成了。
生活在不舒適區,才是人生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