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的這本書《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我只在三四年前剛買到時翻看過十幾頁,就把它放在書架里了。不記得前兩天是因為什么契機讓我又想到了這本書,讓我把它從書架里翻了出來,開始認認真真地閱讀。幾年前我只看了十幾頁就不看了,想必那時并沒有從中看出什么味道吧,但今天再讀卻并非如此。
讀書大概就是這樣,是為自己而讀,只有當你真的能夠感同身受于作者描述的內容,并且還能從中看到新鮮的東西,有了自己的思考時,才會覺得有樂趣,有收獲。這么看來,讀書是非常需要時機的。只有當你在現階段,對于書中的內容既熟悉又新鮮,“似懂非懂”的時候,這本書才是適合你的,否則你要么覺得內容太淺顯不值得一讀,要么覺得無法理解讀起來索然無味。選書也是非常私人的事情,沒有人比你更清楚你適合什么。如果從刻意練習的角度來說,就是這本書正好處于你的學習區。
我讀書比大部分人都慢許多,我一度覺得這是個缺點,效率太低,我必須得改正。但是現在我又有了新的看法。我看書慢是由于我從不遺漏任何一個字,前言、后記和注釋,都要看一遍不可,看的時候還要在腦中復原作者所描繪的一切,把自己放到作者的立場上去感同身受,遇到不懂的得反復看幾次直到理解得差不多了才行,這大概是一種強迫癥。我曾刻意提高自己的閱讀速度,但是看下來不僅不太記得作者到底說了什么,除了理解地不深刻之外,還損失了閱讀的樂趣,實在得不償失。于是就不刻意催促自己快點看完了,慢點就慢點吧,畢竟讀書是為了思考和理解我不知道的事物,而不是一味追求數量。
說回《談跑步》,我沒看過村上春樹的小說,這是第一次看完他的書。怎么說呢,像是跟著村上一起經歷了一次次馬拉松比賽,一次次賽前按部就班地訓練,一次次在世界各地的路上奔跑,一次次通過“折磨”身體使之超越極限,一次次實實在在地跑過終點,并且在一次次的奔跑中悟出些許生活的道理。跑步之于村上的意義,這本書就是恰好的詮釋,在這個過程中,你大抵能看出來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的性格、語氣、神情、選擇、他路過的風景,都在你腦海中都變得生動鮮明起來。從中,也許你也能看到自己。
下面來聊聊我所看到的村上春樹,聊聊他讓我印象深刻的幾點。
他從不逃避,敢于直面生活的痛苦和艱難。
生活的有趣之一,就是一旦你敢于直面那些痛苦和艱難,那些痛苦和艱難就變得不那么痛苦和艱難了。這仿佛是上帝的一個小把戲,只為把那些“我只是試一試”(interested)和“我是來真的”(committed)的人區分開來。村上無疑是“來真的”的人。不論是跑步時堅持不下去的時候,還是寫作時寫不出來的時候,亦或是開店時遇到種種困難的時候,他從未想過逃避和放棄。他總是勇敢地面對眼前的難題,全力以赴,逐一解決,于是眼前的風景也自然而然地開闊了起來。
關于痛苦,他是這么說的:
正因為痛苦,正因為刻意經歷痛苦,我才從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活著的感覺,至少是發現一部分。我現在認識到:生存的質量并非成績、數字、名次之類固定的東西,而是含于行為之中的流動性的東西。
長跑對于多數人來說無疑是很痛苦的事,為什么要讓身體經受如此的折磨呢?但是村上不是這么想的,對他來說,痛苦是成長的必需品,是強健身體、是感受真實世界、是與自己心靈對話所必須經歷的,這讓他感覺到真真正正地活著,感受到生命的質量與厚重。這樣的“痛苦”于他,其實是一種快樂。
他開始跑步的二十三年來,幾乎每天都堅持慢跑,每年至少跑一次全程馬拉松。除非萬不得已,一天也不間斷地堅持。他跑步是提著一股勁兒的,不僅跑步如此,寫小說、開店、訓練鐵人三項、乃至于認真做任何事的時候都是如此。無論做什么事兒,一旦去做,非得全力以赴不可,否則不得心安。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從不突進,做所有的事情都是按部就班有計劃地去做。在跑步上,他每天將身體感受到的愉悅盡量維持到第二天,絕不過量運動。寫長篇小說也是如此,在似乎可以寫下去的地方,果決地停下筆來。持之以恒,不亂節奏,對于長期作業實在至為重要。
想想我們做事情很容易放棄的常見原因之一就是,一開始的時候用力過猛,對于短期收益期望太高,長期收益期望過低,于是開始的時候那種苦哈哈的堅持很容易讓我們因看不到希望而放棄。長期持續的技巧之一在于,要有耐心,這一點要像電視劇學習,在最精彩之處戛然而止,咱們明天再見。
他堅決捍衛自己的原則,絕不違背。
在寫作上,他不去想是否會受歡迎,他只關心寫出來的文字必須要達到自己設定的基準,這至關重要,不容狡辯。在跑步上,他在跑100公里超級馬拉松時,他說,不管奔跑速度降低了多少,都不能走,這是原則。違背了自己定下的原則,哪怕只有一次,以后就將違背更多的原則。
對他來說,無論生活多忙,反正得堅持跑步。每日跑步對他來說好比生命線,不能說忙就拋開不管,或者停下不跑了,忙就中斷跑步的話,一輩子都無法跑步。堅持跑步的理由不過一絲半點,中斷跑步的理由卻足夠裝滿一輛大型載重卡車。我們只能將那“一絲半點的理由”一個個慎之又慎地不斷打磨。見縫插針,有空就孜孜不倦地打磨它們。
生活中很多不斷突破自己底線的人,要么是沒有好好打磨過自己的原則,價值觀模糊;要么就是即便定下了原則,也不是認真的,一旦打破原則,也只會逃避和安慰自己而已。對自己、對他人信守承諾,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啊。
二十三年來,幾乎每天跑步,難道村上沒有不想跑的時候嗎?當然不可能,他有過無數個今天不想跑步的念頭,當他不想跑步的時候怎么辦呢?
覺得“今天不想跑步”的時候,我經常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你大體作為一個小說家在生活,你可以在喜歡的時間一個人待在家里工作, 既不需早起晚歸擠在滿員電車里受罪,也不需出席無聊的會議,這不是很幸運的事兒么?與之相比,不就是在附近跑上一個小時么,有什么大不了的?
你看,我們不想跑步的時候總是向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妥協,而村上多么會哄自己啊,這一點十分值得學習。當我們不想做一件必須要做的事兒時,如何說服自己呢?有一個小技巧,暫且說服自己“就做它5分鐘”,一旦開始就會體會到做事的樂趣,能夠很順利地完成了。
村上是一個完全的be-better型選手。他不爭強好勝,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不在乎輸贏,但不愿重復相同的失敗。對于他來說,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點兒,才是最為重要的事。
能夠長期持續地,以十年為單位地享受做一件事的人,他們的關注點大抵都是自我的成長,他們不在意自己在別人眼里的表現如何,他們只在意是否腳踏實地地享受了每一天,是否每一天,都成為了一個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