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道"到"做到"我們要從三個方面切入:
01.基礎認知? ? 02.態度堅定? ? 03.行為改變
認為重要,愿意實現,親手達成
? ? ? ? 刻意練習是高效的,驅動刻意練習的那根弦是我們認知的改變.曾經有人說:人的每一次進步都是一次認知的提升.做任何事情我們大體分三部:想到,說到,做到,三到合一,剩下的就是一次次的練習了.從想到說,或許是一個不經易的念頭閃過,從說到做卻需要足夠的毅力。說說而已,半途而廢的事情在我們身上常有發生.再回來看下刻意練習的三大原則:專注,反饋,糾正。
舒適區:按部就班地完成學習任務
學習區:高出能力范圍,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目標
恐慌區:遠超現有能力范圍,努力很長時間還是不可能完成任務
學習成熟度的關注
關于演講,大部分人初次接觸的時候,內心都是拒絕的
我不擅長演講,所以我們應該盡量避免容易失敗的事情.
? ? ? ? 我們都沒有上臺演講過或是演講次數極少,就給自己下了定義,不擅長演講,如果我們多幾次上臺的機會,心態會隨之變化.正如站在岸上看游泳,我們永遠也學不會,只有跳下去嗆幾口水,自然就會了,隨后的練習就是各種技巧花樣的展現.演講也是如此.
很多恐懼是因為想的太多,光芒背后的烏云。
? ? ? 北北老師這節正視演講價值的視頻,我看了兩次,對標自己,所有的恐懼,推辭我都中標,當然想要改變還是看自己的行動。我們常 說,不要給自己設限,這不行那不行,原地不動,沒有實質的行動,當然什么 都不行。但只要行動,一切皆有可能。
? ? ? 接下來聊聊自己從恐懼到淡定的改變:
? ? ? ? 上天給了我一副吵啞的嗓子,上小學老師是用家鄉話上課的,聲音不好聽,普通話不標準成了我不出發聲的有力理由,讓自己做個安靜的人,默默看他們精彩即可。
? ? ? ? 長時間的安靜,讓我在應該表達的時候心跳加快,語速加快,老想著快點結束,總以為快點結束我的表現就會好一些似的。有一天我的同事和我說,你說太快了,估計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想要表達什么,他猜對了。從那時候意識到要改變,但怎么改不太清楚。一切從觀察開始,觀察他們怎么打電話,觀察他們怎么說話。第一次拜訪陌生的電話會讓我面紅耳赤,緊張到不知道自己要說什么。后來我在打通電話前將自己要表達的寫下來,深吸一口氣,原來也沒有我想的那么恐懼,慢慢的緊張感減少了。在這里我們發現,如果和熟人打電話我們的表達是自然的,但和陌生人就不一樣了。主要是因為我們想的太多,把一切可能發生的不可能發生的全考慮進去了,卻忘記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
? ? ? ? 第二次克服恐懼是2018年,在微信群里語音分享,同樣告訴自己,聲音不好聽,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分享什么啊。但還是想試試,分享自己最熟悉的工作流程,寫了稿子,在手機里錄音,一次次的回聽,修改,終于在第四次的時候感覺到不那么緊張了,還算過的去。在這里來一個小小復盤,為什么那么緊張,因為關注點全在別人愛不愛聽,會不會聽以及自己說的好不好的問題上了。而忘記自己分享的主題可能對別人也是有幫助的。
? ? ? ? 在視頻中北北老師講到自己練車,將自己可能去的地方都練習過,將一次可能經過的場所都提前去開過,等真正開著車辦事的時候就是老司機心態,因為已克服恐懼。
? ? ? 生活中很多事情是相通的,無論開車還是演講,只要我們做好充分的準備,只要我們做好刻意練習,很多小意外我們是可以規避的。對待演講,從獵物心態,到獵手心態,心態的改變正是你行動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