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見母親和姐妹們對著電視機垂淚是司空見慣的事,然一個大男人,正常嗎?
呵呵,不敢說出來。倘說正常、平常,恐怕不給自己找點“借口”是不足以掩面的。
如果沒有感動會怎么樣?
并非不感動就是麻木不仁吧?
生活是如此的實實在在,為生計而忙碌不止,自然就會少了情感的交融、心靈的碰撞、溫情的流露,畢竟柴米油鹽才是最需要的。
其實,“感”是人人都有的,只不過蘊藏于心,暫時未“動”或無以言表而不能“動”,正如空氣不吼叫,人們不會把它當“風”,蒸氣沒停留,人們不會把它當“水”,人民沒說話,沒有誰會把他們推崇為時代前進的“動力”。
為什么會感動?心靈中最脆弱的部分、積蘊已久的感受被觸動了,心靈之窗開啟之后的舒暢與釋放。
醫(yī)學上有個名詞叫“心肺復蘇”是嗎?我看感動之源有此功能。
自己也常常感動,感動于我的戰(zhàn)友們的“爭氣”,用辛勤的汗水換來年底的“先進”,感動于他們用團結(jié)一致凝聚而成的強烈的“榮譽”,我們謂之為“魂”。
我是主張有淚就要盡情的流,且不說可以緩解壓力,更可以釋放最誠摯的情感。
所以,每年的年底,戰(zhàn)友們在退伍前,都會痛痛快快的“抹”一把,呵呵,真的是“痛”并快樂著!
生活不僅需要“感”,更需要“動”,所以,我們不能僅僅停留于“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