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理財? 弱勢孩子 連打折都不懂…
李家同
教育部決定要教給國中生理財的知識,以後還要納入考試。對於這個決定,我的反應是國中生又倒楣了。
在我國,無論多麼簡單的玩意兒,只要納入考試的範圍,就會使孩子們叫苦連天。當年,有人決定在國中加入簡單的修辭觀念,這些觀念應該是很普通的,如「擬人化」,但是演變的結果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就要懂得何謂「映襯」。為何如此?理由很簡單,我們國家有一個地下教育王國,就是補習班,補習班會絞盡腦汁想出一些難題,老師和家長不敢和他們對抗,只好默默地接受,壓迫孩子念難的東西。
這個決定,對於弱勢孩子尤其不利,他們的父母沒有買過股票、基金或者債券,因此一定覺得這個東西好難。反過來說,家庭經濟好的孩子,很容易就從父母那裡學到很多有關理財的知識。因此可以說,理財教育一定會更加拉大我國教育上的差距。我知道很多偏遠地區的孩子連打折都搞不懂,現在卻要學股票、基金、債券等等,豈不苦哉?
有關理財的知識,其實是很難的。可憐的未來國中生,除了要上補習班補數學、英文以外,一定又要去補理財了。這些國中孩子一定搞不懂為什麼債券可以賣錢,更加搞不懂為什麼有人會去買垃圾債券?為什麼銀行肯借錢給那些還不起債的人?理財教育一定教小孩子量入為出,不要欠錢,但他們一定好奇,為什麼老師不叫那些銀行家也不要冒險。如果銀行家都不冒險,也就不會有這次如此嚴重的金融風暴了。理財教育一定會教孩子不要做卡奴,而孩子一定會問,當初銀行為何要發卡給那些沒有什麼信用的人?
理財一定是要有財可理,我們可以想見那些弱勢孩子會認為這門課多麼無聊,因為他們的父母根本無財可理,這門課極可能使有些孩子產生嚴重的自卑感。萬一有一位不敏感的老師,要求每位孩子講他家如何理財,那些弱勢孩子一定會窘不堪言。
可是,我最引以為憂的乃是價值判斷問題。國中生如果懂得了理財之道,將是國家的一大災難。他如果熟悉如何融券,即使股票跌了,他仍能賺錢,這多過癮?試問,他會肯去做在烈日之下工作的農人和建築工人嗎?他肯做水泥匠嗎?恐怕他連電機工程師都不肯做了。
如果教育部真要教理財,就應該告訴孩子,最好的財富是你的知識,因為知識是永遠丟不掉的。如果孩子肯好好念書,而且大了以後,仍能使自己的知識與日俱增,他就是一個有財富的人。我們如果會燒好吃的菜,我們就不要怕沒有收入;我們如果會園藝,也不要怕沒有收入;如果我們會設計線路,即使你已經七十歲,也不要怕沒有收入。
教育部不該將理財列入考試項目,現在的國中生已經夠可憐了,無論教育部如何信誓旦旦地說理財的內容會如何的容易,但過去的紀錄是考試一定會很難的。不僅如此,有些弱勢孩子可能完全不能了解股票等等觀念。最可怕的是:有些孩子們會對理財極有興趣,他們對於這種不勞而獲的賺錢方法讚賞之至,這才是一大災難。
你 看了,覺得有問題么?拿來看看我分析的吧,疏漏錯誤之處,不吝賜教。
考理財? 弱勢孩子 連打折都不懂…
?
李家同
?
教育部決定要教給國中生理財的知識,以後還要納入考試。對於這個決定,我的反應是國中生又倒楣了。
?
在我國,無論多麼簡單的玩意兒,只要納入考試的範圍,就會使孩子們叫苦連天。當年,有人決定在國中加入簡單的修辭觀念,這些觀念應該是很普通的,如「擬人化」,但是演變的結果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就要懂得何謂「映襯」。(找例子,以類推)為何如此?理由很簡單,我們國家有一個地下教育王國,就是補習班,補習班會絞盡腦汁想出一些難題,老師和家長不敢和他們對抗,只好默默地接受,壓迫孩子念難的東西。(A,任何知識通過考試,都變難---B,因為有補習班培訓難題---C,老師和家長壓迫孩子學習難題。這個邏輯對么?這個原因愣的一看有些問題,有補習班培訓難題,所以考試變難中間少了分析,是因為考試難或者自我要求高或者自己的成績不好,然后去上補習班,補習班提高了成績,反過來作用于考試,也拉動了其他學生去上補習班,學生都能考得好,考試必然又要加大難度。另外,考試是根據學生的整體情況來設定的,如果說補習提高了考試難度,那也就是說補習提高了學生的整體成績,既然如此,又為何說考試變得很難,難道不是在現有的學生整體基礎上來評價的?還是說你的評價體系是在跟過去對比?由A→B是不夠嚴謹的,只能說在某種程度上,補習有一定程度的原因)
?
這個決定,對於弱勢孩子尤其不利,他們的父母沒有買過股票、基金或者債券,因此一定覺得這個東西好難。 (這個倒的確是一個很可笑的假設,特別是他用了“一定”,還“因此”這樣的推理和因果關系實在是有些荒謬,弱勢孩子在這里作者的定義應該是,家庭條件不好也因此沒有買股票之類,無關孩子的智力、學習能力,只關注家庭背景,或說是成長因素,很明顯的單一因素論。)。反過來說,家庭經濟好的孩子,很容易就從父母那裡學到很多有關理財的知識。因此可以說,理財教育一定會更加拉大我國教育上的差距。我知道很多偏遠地區的孩子連打折都搞不懂,現在卻要學股票、基金、債券等等,豈不苦哉?(家里父母投資的孩子不一定就有相關的教育,當然,如果開課,說不定家長都更加用心經營股票基金,父母投資也不一定就通,父母通也不代表孩子就能學得好。當然,會有影響,會有一些影響。而即使家里父母沒有投資的,絕對不代表他就落后了,他就弱勢了)
?
有關理財的知識,其實是很難的。可憐的未來國中生,除了要上補習班補數學、英文以外,一定又要去補理財了。這些國中孩子一定搞不懂為什麼債券可以賣錢,更加搞不懂為什麼有人會去買垃圾債券?為什麼銀行肯借錢給那些還不起債的人?理財教育一定教小孩子量入為出,不要欠錢,但他們一定好奇,為什麼老師不叫那些銀行家也不要冒險。如果銀行家都不冒險,也就不會有這次如此嚴重的金融風暴了。理財教育一定會教孩子不要做卡奴,而孩子一定會問,當初銀行為何要發卡給那些沒有什麼信用的人?(作者列舉了一系列的問題,而說實話,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我不知道的我不能妄加評論,但是我也想質疑,一個門類的知識在你未接觸之前你肯定會覺得難,但是知識都是循序漸進的,站在山腳你當然覺得山頂不可攀越,但是在山腰就不一定了。問題都是在假設,孩子一定不理解,如果換個角度,教學從哪里切入,孩子會懂呢?所以,這些提問其實是在預設立場)
?
理財一定是要有財可理,我們可以想見那些弱勢孩子會認為這門課多麼無聊,因為他們的父母根本無財可理,這門課極可能使有些孩子產生嚴重的自卑感。萬一有一位不敏感的老師,要求每位孩子講他家如何理財,那些弱勢孩子一定會窘不堪言。(窮,但是過日子總要有錢吧,那不一樣是理財,只不過沒有涉及到股票基金。 而且,作者也沒有明確“理財”的定義,其第一個層次是很簡單的合理運用錢財,第二個層次才是投資,可見作者在討論這個的時候,是下意識的框定范圍)。
?
可是,我最引以為憂的乃是價值判斷問題。國中生如果懂得了理財之道,將是國家的一大災難。他如果熟悉如何融券,即使股票跌了,他仍能賺錢,這多過癮?試問,他會肯去做在烈日之下工作的農人和建築工人嗎?他肯做水泥匠嗎?恐怕他連電機工程師都不肯做了。(這個就更加荒謬。看看他的邏輯,懂得了理財,是國家的災難,因為懂得了理財,就不肯做水泥工,不肯好好做其他的工作,是這樣?大學有學金融經濟會計的,他們,懂得更多的理財知識,怎么沒有危害社會?學習理財知識,現在幾乎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技能,不管在什么行業,父母,有學會了理財辭職去買股票從此沒了水泥工嗎?有非經濟類專業的大學生學了理財全部不要本專業嗎?事實很清楚,又是一個預設)
?
如果教育部真要教理財,就應該告訴孩子,最好的財富是你的知識,因為知識是永遠丟不掉的。如果孩子肯好好念書,而且大了以後,仍能使自己的知識與日俱增,他就是一個有財富的人。我們如果會燒好吃的菜,我們就不要怕沒有收入;我們如果會園藝,也不要怕沒有收入;如果我們會設計線路,即使你已經七十歲,也不要怕沒有收入。(理財是理財,當然知識中包括理財,理財里面有知識,燒菜、園藝、設計線路都是技術,謀生的能力,理財也是其中一種,有些特別的一種,所以?作者說,不要教理財,要教知識,這兩個又不是完全獨立的方面。作者還說,知識就是財富,很真理,但是他后面舉得例子竟然有些不搭,我覺得不搭)
?
教育部不該將理財列入考試項目,現在的國中生已經夠可憐了,無論教育部如何信誓旦旦地說理財的內容會如何的容易,但過去的紀錄是考試一定會很難的。不僅如此,有些弱勢孩子可能完全不能了解股票等等觀念。最可怕的是:有些孩子們會對理財極有興趣,他們對於這種不勞而獲的賺錢方法讚賞之至,這才是一大災難。 (這是對上文的總結,提了的我就不提了,新的點是,不勞而獲的賺錢方法?投資理財是不勞而獲??不付出勞動就得到,不付出勞動就失去?既然投資理財要學習,作為一門課程要思考,這難道不是勞動?腦力勞動罷了,一定要是水泥工才是有勞有貨么?那心理咨詢師豈不是更大的不勞而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