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給自己的目標之一是看完10本名家名作,并且創作于互聯網時代之前。因為我固執地認為互聯網的興起使得人類的情感變得麻木和怯懦,那種屬于動物才有的、萌動的、純粹的、熾烈的情感已愈發彌足珍貴。
剛看完《鼠疫》,對于加繆的定性始終在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荒誕哲學中,他擅長將形而上的哲學覆蓋于現實之上,因此整部小說對人性的挖掘非常深刻,可以說是現實版的卡夫卡。
我的本能中偏好浪漫主義一點,因此對加繆的書略感排斥,于是拾起了《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是一個被馬爾克斯譽為“一個老式的幸福的愛情故事”,我只讀到100頁,腦海中響起一個聲音:這才是人類情感最貼切的敘述方式。
大師與普通作家的區別,我看就在對于細節的把握,到了出神入化、入木三分的地步。各種具體、細微、甚至瑣碎的生活細節。比如第一章中,烏爾比諾醫生與其妻費爾米納的那些爭執,緣起于浴室里的一塊肥皂,或者小便池的清潔問題。佛羅倫蒂諾偶遇改變他一生的摯愛,發生在費爾明娜家門廊的杏樹下,從眼神交流到書信往來。正是這些真實純粹的細節,才顯示出力量,使得這本關于愛情的書,成為關于生活的書,進而升華為一本關于人的書。對于人、對于人的內在的關注,再沒什么比這些細節來得更本真了。
作品的結構像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遠看是郁郁蔥蔥的樹冠,近看,每一個樹枝都會延伸出屬于它自己的脈絡,清晰無比。錯綜復雜間架構出了一個龐大的豐滿的系統,每一條故事情節都有根源可溯。
馬爾克斯的寫作,忠實于對自己存在于其中的世界的觀察,忠實于一種叫“生活”的東西。這種忠實表現在文本中,就要求剔除一切“浮夸文風、詞藻的堆砌和夸張性的聲響法”,要求還原、下降,要求隨手可觸的細節而非不著邊際的想象。
尤其這本對于愛情的小說,書中描寫的愛情,是那么自相矛盾卻又合情合理。那么悲傷卻又充滿著狂喜。那么蒼老無助,卻又在某個瞬間,永遠年輕。這才是正經的愛情小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