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小C最近的情緒很暴躁,朋友圈里曬的都是負能量的信息,今個我約她出來吃飯,問她最近是怎么了,她沉默了一會,說起了自己的困惑。
小C自從負責項目管理后,工作一直很忙,無暇充電學習,她自個運用時間管理法,制定了嚴格的時間和任務計劃,并每日打卡監督自己執行,可一段時間后感覺身心俱疲,總是對自己不滿意,尤其是前幾天團隊建設Happy了整晚,耽誤了原本要完成的計劃任務,讓她內心更加自責。
其實,在我眼里,小C是個認真努力,很有上進心的姑娘,表面上看她的問題是時間計劃不夠合理彈性,可實際上她內心深層的焦慮和不安才是我最擔心的。
生物學的進化機制讓人類天然具有向上成長的動力,互聯網上閱讀轉發量高的文章幾乎都是"如何利用三招學會某某技能",或是"28天成為某某青年/專家"之類的速成文,各類自媒體和社群傳遞的爆炸學習信息,更是讓人應接不暇。
說到底,這是個充滿陽性價值觀的時代,從眾效應更加放大和渲染了競爭、永不止步、精英文化的導向。身處大環境中的個體,有如螻蟻茍且生存,哪能分得清什么是適合自己的?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呢?
說到小C,她出身于三線小城市,家庭無權無勢無背景,一路打拼到現在真是非常努力,她想要的只不過是更充實的人生和更好的自己,這一切誠然都沒錯,只是她太著急了,她那完美主義的性格總是讓她的人生非黑即白,做任何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100分,至于過渡性的60分在她眼中等同于零。
她用嚴格的時間管理來約束自己,用打卡來鞭策自己,在她內心有個完美的畫像放在那里,那是她理想中的樣子—"高效能干、自我精進",每當她完成預期計劃時滿足感和成就感便直線上升,仿佛離理想的自己更近了一步,而當她沒有遵守自我約定,達成預期效果時,仿佛自己敗給了自己。
我嘗試著安撫小C,對她說:“你很想達成一些目標,可卻又受困于一些客觀環境和自身因素,這是你情緒煩躁的原因,是嗎?” 她用力地點了點頭,迫不及待地問我:“姐,那我該怎么做呀?” 我笑了,她還是那么急性子,我說我來幫你分析分析,也許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了。
01
"當你情緒焦慮時,先別去打壓它! 你看你最近在朋友圈拼命吐槽,有沒有覺得情緒更糟糕了?" 小C不置可否, "那情緒總得宣泄吧!" 我搖搖頭,"情緒這玩意就跟小孩子一樣,它要打鬧或是嬉戲,你就靜靜地陪著它、看著它,它折騰累了自然就去休息了!要是你和鬧情緒的小孩對著干,可有你受的! "
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的情緒,不帶著任何批判和意見,只是去感受它,照亮它。
02
"從現在起,你要允許自己一小步一小步地走路,也許在你看來一小步的速度太慢了,追趕不上你想要的目標,但它卻能讓你的注意力集中在當下,工作就是工作、讀書就是讀書、跑步就是散步,順其自然地去努力,不讓自己在追趕速度中產生更多的內耗"。
努力與當下并不矛盾,小步迭代才是平衡的人生法寶。
03
"最最重要的是,并不是時刻渴望和抓取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活著除了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叫做 “接納存在” ,你看世間的得道高僧和智者,很多不都大隱隱于市,過著最為普通但又純粹平靜的生活嗎?”
內心的幸福感來源于對自我存在的接納,接納自己的成功,也接納自己的“無為”。
小C聽我說了一大圈,似懂非懂地點點頭,一副釋懷的表情,我喝了一口湯,對她說:每個人都有苦惱和焦慮,別把自己的事看得太嚴重了,你愿意說出來就是好事,我啰嗦了一堆,可最終的答案還是你自己親身去驗證才行呀!希望下次的飯局能聽你分享更多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