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又是拾人牙慧。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做《送你一顆子彈》,單憑題目來看,你根本不知道這是一本什么樣的書,戰爭?軍事?小說?
其實這是一本隨筆集,作者劉瑜。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博士后,曾任英國劍橋大學政治系講師,現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治系副教授。
最近半年看了很多的書,我覺得好的作家都會有這樣一個特點,在他的文字下,你能感受到世界的溫柔,意識到自己并不孤單。李笑來有這樣的能力,和菜頭也有,咪蒙,李海鵬也有,當然劉瑜也有。
這本書里記錄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點點滴滴,這本書里被“審視”的東西雜七雜八,有街上的瘋老頭,有同宿舍的室友,有愛情、電影和書,大到制度,小到老鼠。
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劉瑜總能用她極為特殊的視角去發現生活中令人習以為常甚至已令人麻木的那些片段,挖掘出新的意象、觀念出來,讓你心頭一震,原來樸素的生活中竟然還有這樣的哲理,虧她想得出來。
在我們為平淡平凡平庸的生活感到力不從心的時候,不妨讀一讀劉瑜的文字,會為生活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今天讀到了一篇令我很感動的文章《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講的是如何克服寂寞,劉瑜說:“我從來就沒有克服過這個問題。這些年來我學會的,就是適應它。適應孤獨,就像適應一種殘疾。”
劉瑜坦言她過著一種“稀薄”的生活,什么時間干什么事似乎都已經固定,無力抵抗,度日如年,度年如日。“出于責任感,我承擔了全世界的孤獨。”劉瑜這樣調侃道,“我曾在日記里大言不慚的寫道:出于責任感,我承擔了全世界的孤獨。我的意思是,我不但孤獨,而且我的孤獨品種繁多、形態各異:在女人堆里太男人,在男人堆太女人;在學者里面太老粗,在老粗里面太學者,在文青里面太憤青,在憤青里面太文青,在中國人里面太西化,在外國人里面太中國……我覺得上帝把我派到人間,很可能是為了做一個認同紊亂的心理實驗。”
輕松詼諧的筆調下,讓我們感同身受的同時也欽佩她無比敏銳的洞察力。
接著,她繼續帶領著讀者去思考routine般的人生:孤獨會不會越來越傻?
“長期的孤單中,就像一個圓點脫離了坐標系,有時候你不知道自己思考的問題是否真的成其為問題,你時常看不到自己的想法中那個旁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巨大漏洞,你不知道什么是大,因為不能看到別人的小,你不知道什么是白,因為不能看到別人的黑。”
孤獨帶來恐懼,孤獨也帶給你思考,帶給你表達欲,就像劉瑜說的,真正的絕望讓人心平氣和,當你意識到你自己不能依靠外物得到快樂的時候,你會變得謙卑,返回自己的內心,窺探萬事萬物的秘密。
絕望不是氣餒,它只是“命運的歸命運,自己的歸自己”這樣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
就是說,它是自由。
懷才不遇,逆水行舟,一個人就像一支隊伍,對著自己的頭腦和心靈招兵買馬,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
一個人有多謙卑,他就有多快樂,劉瑜感謝世界吧最美好的品質給了她: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
文章結尾處的最后一碗雞湯送給大家。
如果你還在為自己孤單寂寞懷才不遇舉世皆濁我獨醒而深深嘆息的話,那么讓我告訴你,你買不到那個彩票的,別再把你時間的積蓄兩塊、兩塊的花出去,回到你的內心,尋找你自己,與心靈深處的他、他們一起出發去旅行。如果你有足夠的好奇心,你可以足不出戶而周游世界,身無分文而腰纏萬貫。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而不可求,真的,也許既不可遇又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著幽暗深處的自己伸出手去。
孤獨并不可怕,當我們無法訴諸于外物的時候,只能訴諸于自己,這恰恰是一件好事,與自己對話,正視自己內心,認識你自己。所有的作家們對認識你自己的表達方式都不盡相同,但我一直傾向于用王陽明的心學理論來總結:致良知輔以事上練達成心即理。
劉瑜覺得,“沒有無聊的人生,只有無聊的人生態度。”她認為自己的生活像是一只駱駝,無聲無息地穿越撒哈拉,而文字則是她體驗生活的方式。
雖然劉瑜是一個博士,但她的筆調并沒有那么晦澀難懂,她說,做學術和寫程序一樣,都是飯碗而已。欣賞她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并向她學習,即使我是一個人,也要像一支隊伍一樣,對著自己的頭腦和心靈招兵買馬,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
祝我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