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租房,普遍影響著70、80、90三代人的生活軌跡。據麥田調研分析,同一時間點,北京有600萬以上的人正在租房居住,1975年以后出生的人,80%都有過租房的經歷。從而形成了一眾租房奮斗族。
? ? ? 租房奮斗族普遍有壓力和憂患意識,同時具備目標感、行動力、堅持、突破等四大品格,很多人屬于正在高速成長階段的未來精英。而在當前的租賃環境與奮斗族自我要求的碰撞中,主要呈現三大租賃特點:
? ? ? 83%租房奮斗族是85后出生的人,有房換租群體占15%
? ? ? 北京租房奮斗族中,83%是85年以后出生的年輕人,37歲以上租房占比在9%左右。按照近年趨勢,奮斗族租房年齡正在向大齡蔓延。主要在于,一是年輕人首次購房門檻和年齡越來越高,向租房居住傾斜;二是商業格局向“多商圈”轉變,居住需求尋求相對最優的配置;三是租住生活的多元化已經越來越明顯,為了方便孩子上學或照顧老人,有房仍換租的人不在少數。
? ? ? 案例:1986年出生的可可,三年前在北四環亞奧商圈某小區購入一套90平左右兩居室,裝修也不惜成本,偶爾父母從老家來同住一兩個月之外,一直單身的她基本是一個人住,房子保養非常好。今年她決心開始深造計劃,考取一直夢想的美國某大學,面對不菲的培訓費用,也規劃了一下未來幾年高昂的學費,可可決定縮減各項開銷,于是她將自己的房子以11000元/月的價格出租,然后以5000元/月的價格在五環外的某小區租了一套一居室,差價基本補全了月供和當前的補課培訓費,工資就主要用來理財儲蓄,分攤以后的學費。
? ? ? 奮斗族租金開銷21%,注重理財和學習
? ? ? 北京奮斗族租房的租金開銷約占收入21%左右,相對于整體市場25-30%左右的租金支出來說,奮斗族將收入更多的用在了投資理財和整個家庭成員的學習深造中。這種行為差異,與奮斗族的愿望清單排序密切相關:
? ? ? 租房奮斗族對于事業的提升最為看重,收入的增加、有價值和認同感是其追求的前位。居住的屬性以事業和家庭規劃為重心,對于“享受型住房”并不感冒。
? ? ? 案例:1978年出生的丘先生一家四口,在中關村某小區租住,有一套不足50平米小房子,清河區域也有一套房產,兩套房產出租和月供基本相抵。家庭年收入約60-70萬,每年在租金上的支出會控制在15萬以內,他們認為自己目前處于中年奮斗的沖刺階段。全家的學習深造和投資理財占了收入大頭:孩子就讀八一中學國際部,高中畢業后就考慮留學,各種課外班一直在緊密進行,而邱先生和妻子正在努力學習英語口語,全家人的教育經費與租金支出不相上下,理財主要是為未來更加從容一些,因此他們收入和資產配置不低,但并不感到可以松懈和享受,選擇在租金和日常上取舍從簡。
? ? ? 奮斗族租房愛“扎堆”,偏好外城區
? ? ? 北京奮斗族租房的首選區域是外城軌道附近區域,例如回龍觀、通州、黃村等;還有外城企業聚集的新商圈附近,例如亦莊、西二旗。“麥田房產”認為,奮斗族租房理念和生活規劃,注定其會選擇足夠便利但不夠舒適的區域。
? ? ? 而在租住小區上,奮斗族最注重整個小區人群同質性,據“麥田房產”調研數據分析,上班族多,尤其是創業公司白領多、精英多,都是加分項。另外,小區內建身設施和場地合理,也會非常受奮斗族青睞。
? ? ?租房案例:做媒體工作的李小姐是位90后,她和同事合租了一套西城區的小兩居,每月租金6500元。雖然小區比較舊,綠化很少,但小區里面不準車輛進入,人又少,非常適合晨跑夜跑,更可貴的是旁邊有萬壽公園和陶然亭公園,萬壽公園還專門規劃有跑步專道。“免費的場地也有了,又能認識熱愛跑步的新朋友,還要啥自行車啊”,李小姐開玩笑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