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寒門再難出貴子!
明叔說事2017-03-29 10:06
明叔出生在湖北黃岡一個山靈水美小鄉村,父母是樸實地道的農民,曾經輟學跑到外地打工,寒門弟子這個詞用在我身上是最合適不過了。
但是或許我的父母都沒想到,如今我能夠在外面的世界闖下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為什么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個話題,我想由我來講是再合適不過了。
▍ 起點不同
大家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說的是烏龜和兔子賽跑,雖然烏龜比兔子慢,但是由于兔子會驕傲,會輕敵,路上會睡覺,所以兔子最終會輸給烏龜,但這個故事放在當今社會,真的結局會是這樣嗎?
最近有一句特火的話:“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正如下面圖告訴我們的道理—“比你起點高的,速度比你快,加速度你還趕不上,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明叔不得不告訴大家一個殘酷的事實:是的,寒門再難出貴子!說的就是在當下這個社會里,窮人家的孩子比我們的父輩更難翻身了。
不信你看身邊有沒有這幾個現象: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錯!
明叔發現家鄉農村的孩子都不在父母身邊,多數學習成績不好,整天打游戲到處玩,而接觸到的城市孩子,他們父母在身邊,有良好的教育和素質;
有錢人都比較囂張跋扈?錯!
明叔發現沒錢人充滿怨氣愛打牌,有錢人比較低調愛學習;
大公司打不贏小公司?錯!
當大公司(例如BAT)意識到大公司病和危機感,他們反而更加努力,反而是小公司各種缺乏;
具體分析來看,明叔做了一張圖可以對比分析出,為什么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個對比僅選擇部分核心指標。
具體原因總結起來就是,不同階層出身的孩子在競爭規則面前是不平等的。
▍贏在起跑線上
去年有一篇名為《北京的無奈:海淀拼娃是怎么拼的》的文章在朋友圈瘋狂轉發。
當主流媒體炮轟課外班是培養應試教育的機器時,作者透露了他孩子在輔導班的課程:
語文由北大的老師上課,孩子讀的是《大學》和《春秋》,但很多內容講的其實是歷史,而且是把中國歷史發生的事情與外國歷史橫向對比,帶有文化和哲學的啟蒙。
英語則是新東方的名師上課,孩子從自然拼讀開始,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在講英語故事。數學則是國內985名校的畢業生授課,小學低年級的奧數就足以讓文科生繳槍,但孩子學會了就會有樂趣。
作者稱兒子每天早上七點半起床,晚上八點課外班下課,趕回家還要寫作業,做完作業還要看課外書,一般是兒童讀物,一周讀完一本,一個月讀完一套,內容包括科技、歷史、地理等等。
或許你會覺得這樣的家長很殘酷,居然把孩子逼得那么苦,說好的快樂教育呢?可更殘酷的是,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孩子自己要求的。
一般控制他晚上十點要睡覺,但他經常會比這個睡得晚,孩子才七歲啊!每次都對他說你不想學了課外班就不要上了,但他總是不愿意,他有一個目標,就是能夠贏了老爸,要有他會但他老爸不會的內容。
文章的最后一句話耐人尋味:成功,真的不是一代的積累。
看,從一開始,他們就贏在了起跑線上。
寒門的孩子缺少生活中的榜樣,父母很難給出思維或者處事上的好建議,也缺乏足夠的教育投入;寒門的孩子死認讀書出路,沒全面發展。
然而上層階級的孩子參與各種興趣班,廣泛讀書,或者是小小年紀就跟著父母出國旅游學習,接觸先進的科技、新穎的事物;
即使科技面前人人平等——富人的孩子們用電腦來求知充電進步,窮人的孩子們常常用電腦來打發時間。
▍階級貧富差距大
中國階級是呈金字塔狀,最頂端20%的人掌握了80%的財富。從房地產開始,富人與富人住在一起,窮人與窮人擠在一處,從而就有了階級差異。
這種現象穩定下來就逐漸演變成階級固化, 它是社會的常態,一般來說只有動蕩的年代才會有大規模的洗牌,否則這種固化會長時間存在。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在1977年恢復高考;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
因此在80年代,我們看到社會底層奮斗變成精英階級的人多如牛毛。但是這種現象在和平年代,隨著階級的固化,使得底層的機會越來越少。
所以最終的結果就是:富者愈富,窮者愈窮;一步領先,步步領先。
《圣經》中說過:“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就是所謂的“馬太效應”。
那么階級固化無法打破了嗎?馬太效應適用于資源集中發展的情況,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也并不全是壞事。
因為努力也是一種資源,只要你愿意付出愿意進取,那生活還是會越過越好。
▍欲戴其冠 必承其重
在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中,導演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有的孩子來自孤兒院,有的孩子來自上層社會的小貴族。
導演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記錄他們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的人生軌跡,一直到他們56歲。
當年那些7歲在私立學校的上層社會孩子們,按照既定路線過著上層社會的優渥生活。他們在社會上受人尊重,并且家庭也很幸福。同時,他們的孩子也無一例外地遵循著父親的人生軌跡,上好中學、讀好大學、找好工作。
中產階級中有三個男孩子也上了大學,第一個Bruce讀了牛津大學數學系,他畢業后成為了一個中學教師。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幫助窮困地區的學生,后來回到英國在一個普通的公立學校教書,過著平淡而安靜的生活。
但那幾個來自底層社會階級的孩子,以有色人種居多,他們年老后,都當了一堆孩子的爺爺奶奶,而他們的孩子,極少能進入優秀的大學。
后代也都是從事普通的服務性工作,諸如:修理工、保安以及服務員之類,并且常與失業相伴。如果不是因為好的社會制度,他們的處境其實堪憂。
富者依然富,窮者依然窮,社會的貧富差距如此之大,那么要怎樣才能改變生活在底層的命運呢?
另一名農家子弟Nick上牛津物理系畢業后,成為美國一個美國著名大學的教授。在他的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個身材外貌氣質極佳的美國妻子,他是這些底層孩子中唯一一個成功晉級為精英階級的人。
很多人在所謂“寒門出貴子”觀念中,只是希望第一代用短短20年左右的時間,寒門子弟就可以逆天改命,從窮山溝的放牛娃變成達官顯貴億萬富翁。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個當然難。
實際上寒門仍然可以出貴子,只是你要有耐心,可以用2-3代去堅持。所謂富不過三代,人家高門子弟想落魄也要三代呢,你得等他們騰地方不是?
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門,都是要靠自己的。
你要相信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希望你用你的一生去奮斗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寒門也是能出貴子的,只是需要更努力!
?本文總結
明叔覺得人可怕的不是遇到問題,可怕的是不能認識到問題,更可怕的是沒有解決問題的勇氣,看了這篇文章,大家認識到這個問題后,下面解決之道就比較容易了,明叔就是外出打工后,認識到這個問題后發奮圖強,才有了今天,相信你也可以!
明叔總結:寒門的出路在哪里?
認識到這個問題:這篇文章一定要反復思考,反復看,非常嚴重;
歸零心態:正視問題,一步步來做;
加速度比起點和速度更加重要:要比別人更加勤奮、更能吃苦,掌握恰當學習方法,加速度比別人大就一定能追上;
充滿饑餓感和危機感:對于知識和能力提升充滿饑餓感,抓住一切可以學習的機會,時刻充滿危機感,鞭策自己;
用破釜沉舟的決心去奮斗:赤腳不怕穿鞋的,拋掉一切去奮斗;
歡迎關注明叔的公眾號:mingshutalk 并給我留言,明叔會收集并回復每個人的留言,優秀的留言內容明叔會整理出來并與大家分享。記住!你不是一個人在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