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就好比口臭,當它從別人的嘴里吐露時,我們就會注意到;但從自己的口中發(fā)出時,我們卻能充耳不聞。改變自己說的話,不要再抱怨。改變你的言語,改變你的思維,你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威爾·鮑溫《不抱怨的世界》
事情要從前幾天的小組作業(yè)討論說起,“薪酬第二分隊+EAP第N分隊”是我們的討論群群名,以下是一段我們討論時候的聊天記錄。
這段對話的主角是我,從“超級恐怖的調(diào)研”到“不就是一份作業(yè)嘛”,我的思維 經(jīng)歷了激烈的碰撞。當我說出“干脆不要平時分算了”,我馬上后悔了,我靜下心來問自己:
我現(xiàn)在在做什么?我正在做的這些事對做好這次小組作業(yè)有什么幫助?
抱怨。沒有任何幫助。相反,我的抱怨還會打擊團隊的士氣,影響到更多的人跟我一起消極下去。
于是我馬上魔怔了……瞬間滿血復活,還不斷自打雞血。
然而這只是一個開始——這次簡單的叩問和反思讓我發(fā)現(xiàn)了一件細思極恐的事:
我正在變得越來越愛抱怨!最為致命的是我一直對此視而不見。
從小到大,即使生活再艱難,父親跟母親都沒有在我們面前抱怨過。一直到踏進大學的大門,我也同樣是不怎么愛抱怨的(當然我說話本來就少),甚至高考分數(shù)不理想也沒想過要去怨誰,更沒怪過自己,畢竟盡力了,知道憑抱怨也改變不了什么。
然而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我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間地被周圍的環(huán)境所同化,對待不幸遭遇、接踵而來的麻煩、糾纏不清的難題的心態(tài)已經(jīng)發(fā)生一些微妙的變化。我也開始學會偶爾“自然而然”地抱怨一下——抱怨老師布置那么多作業(yè)、抱怨學校安排課程不合理、抱怨期末考試不劃重點、抱怨公眾號漲粉速度慢、抱怨飯?zhí)蔑埐藘r格不良心、抱怨誰誰誰說話不真誠、抱怨開會討論的效率太低下、抱怨上級的反饋不及時……即使還沒到那種連今天下了一場雨也要鬧一下情緒的地步,也已經(jīng)算是病得不輕了。
有相當多個晚上,我從外面回來,都喜歡癱坐在隔壁宿舍的地板上,背倚著舍友的床柱,跟舍友訴說一天下來的不如意——雖然想不起來當時都說過些什么,但畢竟當時的狀態(tài)就已經(jīng)相當頹廢和消極了,抱怨肯定是在所難免的。可憐隔壁舍友還耐心地聽我說完……沒有誰喜歡整天聽別人抱怨,有些朋友是那種愿意傾聽你的心聲的,在你抱怨的時候給你更多的包容和安慰。這種朋友很難得,值得去珍惜。
我之前想一般人都會有抱怨的時候,這是正常的情緒發(fā)泄。誰都會有心情不好,做事不順的時候,所以,毋庸置疑,抱怨是肯定會有那么一點的。可我不知道的是:
抱怨這件事情真的會上癮。抱怨的時候也許別人只是替你疏導了一下情緒,你卻自己說服了自己,成功地博取到了自己的同情。
抱怨的時候,說著說著就能進入“表演”狀態(tài),為了博取全世界的同情和“理解”;百分百去投入,扮演“一個其實更慘的角色”……演著演著,別人還沒怎么樣,自己先信了,不由自主地任由自己變成那個“更慘的角色”。
人有時候真的挺犯賤是不是?
心理學家早就知道這事兒,并且詳細地論述過:
說話,對每個人來說,其實都是“大腦重塑”的過程。我們每個人都傾向于不由自主地“扮演”我們向別人描繪的那個樣子,直至成為那個樣子。
所以會抱怨壓根沒什么了不起,這種自導自演的把戲誰都會,幾乎就是本能嘛!那些說起自己生活的不如意的時候,能一筆帶過、表現(xiàn)得云淡風輕的,才叫真牛逼。
還有這么一個簡單明了卻為大多數(shù)人所無視的事實:
抱怨,從根本上來說是無能、無奈的表現(xiàn)而已。
就好像一開始的聊天記錄里提到的,我抱怨EAP的調(diào)研作業(yè)“超級恐怖”,還跟其他課程的作業(yè)撞到一起。我當時面臨的困境是自身的社會背景幾乎空白,調(diào)研無從下手;另一方面,事務協(xié)調(diào)和時間管理能力還不足以同時應對三門課程的作業(yè)。面對困難、麻煩和危機,我第一時間想著怎么樣去逃避,把精力花在如何去找一個漂亮的借口上,于是我的反應就是抱怨,用抱怨來宣泄自己的情緒。要成長、要進步,這不是應該有的態(tài)度。與其花時間去抱怨,不如想一下有什么資源可以幫助解決問題,具體什么時候開始行動。
依稀記得大二的第一學期的班會上,我就立了個flag,說我要盡可能給身邊的人帶去正能量。現(xiàn)在回頭一看,我正在一條截然相反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想想也是醉了。
天下事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我很少怨人,也不常怨天,倒是經(jīng)常會抱怨自己,現(xiàn)在應該試著學習接納自己,鼓起勇氣是面對苦難、問題和麻煩,不斷提升能力,期待一個心底更少負能量的自己!(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