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高有固定的屏幕時間的,每天25分鐘用IPad學英語,周末除了用IPad學英語,還可以看動畫片或玩游戲。這是我們一家三口在家庭會議上討論通過的約定。
但在一周前,高高因為使用IPad的時間過長,沒有遵守約定而被爸爸取消看IPad資格,一個星期之內不能看IPad。
明知爸爸這種教育方式是懲罰,只會是短期有效,長期是無效的,但出于對高爸的尊重,維護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允許他用他的方式,我用我的方式。
與正確的教育方法相比,夫妻之間的彼此尊重和支持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在同一個家庭中,父母雙方常常會對同一問題產生不一致的看法。在孩子面前,父母表現不合,會助長孩子的操縱欲和愧疚感。
這兩天恢復看IPad的時間,但我發現高高依然有超時很多的現象,但我沒有批評和懲罰,而是平靜的和他談。
我:"高高,我們聊聊唄?"
高高:‘’聊什么呀?"
我:"我注意到你今天和昨天看Ipad超時了哇。"
高高:“嘿嘿,是的。”
用"我注意到… "描述這兩天看IPad超時,而不是"你每次/總是/又超時了",這樣絕對話的詞語,因為他有時也會準時關的。
用“我注意到……”表達時,我內心是平靜的;而用“每次,總是,又”表達時,我內心則是氣憤,煩躁,失望的。有這樣的感受,那接著所采取的行動自然是不同的。
我:"你當時是怎么想的呀?"
高高:"我當時的想法是,奧特曼正要打敗那個***怪獸,怪獸逃到**洞里,還沒抓到,時間就到了,可是我還想看。"
看到精彩的地方停不下來的不止是孩子,我們大人有時追劇也會出現這種情況的,不是嗎?所以這么想就能理解孩子了。
當然,理解不是縱容,而是把關注點轉向如何把這次挑戰轉化成一次學習的機會,轉化成發展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
我:"嗯嗯,正放映到精彩的地方時間就到了,有點失落,不想關掉,是嗎?"
高高:"嗯,是的!所以我就把聲音關小,躲到房間里去看,你喊我的時候,我假裝沒聽見。"
懲罰,帶來的一個后遺癥就是:我偷偷的干,不讓爸媽發現。
懲罰造成的4個后果:
1.憤恨——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報復——這回他們贏了,但我會板回來的!
3.反叛——我偏要對著干,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
4.退縮:a.我下次絕不讓他抓住。
? ? ? ? ? ? ? b.自卑——我是個壞孩子。
我:"哈哈,這樣啊。當你躲在房間里偷偷看時,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高高:"想法是不讓你看見我還在看ipad。"
我:"感受呢?"
高高:"緊張和擔心,擔心你走進來說我。"
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感受,表達他的感受,以便他在心里與自己想要的放松、開心的感受做個對比,進而更期待:如何做能更放松、更開心呢?他會更愿意跟著自己想要的感受去積極主動地尋找尊重自己、尊重情形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嗯嗯,你感到很緊張和擔心,你多么希望你能想看到什么時候,就看到什么時候呀。是嗎?"
與孩子共情,他會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
接納他的情緒,不代表允許他的行為。
高高:"嘿嘿,是的。"
我:"哈哈,我能理解,我小時候也會偷偷看電視的,那時沒有IPad和電腦。你想聽聽我對這件事的想法和感受嗎?"
和孩子說自己小時候也干過同樣的事兒,讓孩子更放松,減少愧疚和罪惡感,以避免孩子形成“我是不遵守約定的壞孩子”這樣的信念,也為后面能平靜的關注解決問題做鋪墊。
高高:"嗯。"
我:"當我看到你看IPad時間到了,仍在看時,我有些擔心和著急的,因為我看重你眼睛的健康和合理使用IPad的習慣,所以我希望你能遵守我們的約定。當然,有時一個動畫片30分鐘可能看不完,那么你增加幾分鐘把它看完,也沒有關系。媽媽不要求你一定卡在30分鐘,但我也不希望你沒有節制的看一個小時甚至更久。"
讓孩子看到,不管是爸爸之前的懲罰,還是媽媽的嘮叨,背后都是對他的關心和愛。不是他這個人不可愛,而僅僅只是他不遵守約定這個行為爸爸媽媽不喜歡而已。
高高:"嗯嗯,我知道了。"
我:"沒關系,好習慣是慢慢養成的,我們慢慢來,媽媽會陪著你一起的。"
整個聊天的過程,他并不是全神貫注和我坐在一起聊的,而是一會兒床上跳,一會兒床上滾。這就是孩子,一個六歲不到的孩子。
我:"謝謝你聽我說,也謝謝你告訴我你的感受。那現在我們來看看有什么方法能讓高高放松愉快的享受IPad時間,又能保護眼睛,養成合理使用IPad的習慣呢?"
高高:"媽媽,我不能保證每次都準時關,但我會一次比一次超出的時間少的。"
我:"你的意思是希望媽媽不要干涉你,相信你,給你時間,讓你自己慢慢調整,是嗎?"
高高:"是的。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時間到了,你說‘高高,我們先去玩一會兒,等一會兒再來看?!@樣,我一玩,就忘記玩IPad了。"
我:"嗯嗯,這兩個辦法都非常棒,還有嗎?"
高高:“沒有了?!?/p>
我:"那我們就按照你說的這兩個方法試行一周,然后再看看情況,是否需要再做調整,好嗎?"
高高:"好的。那我們現在就來玩吧!"說著,就把我拉到他的玩具面前,陪打仗……
只要給孩子機會,孩子會比大人更善于解決問題。
減少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除了和他制定約定,最重要的還是增加孩子其他活動,比如戶外活動,在家養成閱讀,獨自玩耍的習慣等。
不放大問題,帶著信任和愛放手,和善而堅定的態度,無言的提醒(下張工具卡介紹),豐富他的日常生活,孩子甚至慢慢就會主動淡化這個念頭,高高這兩天偶爾就會忘記玩IPad這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