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網絡非常發達,電子產品異常的多,如某某星等,只要孩子遇到不會的題目,直接掃一掃,就可以找到找到解題思路,根本不需要孩動腦筋,對于孩子來說很方便,對于早就把課本知識忘得一干二凈的家長來說,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可以很好的避開找不到解題辦法的尷尬。
讓我們仔細想想,這樣的便捷就真的那么好嗎?
我個人并不支持孩子用這種方式學習,這種方式很顯然有他的優點,但是他的弊端也不可小覷,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就找高科技設備,孩子主動思考的能力得不到鍛煉,只會加大孩子對設備的依賴性,讓主動思考的能力變得越來越差。
之前和先生探討,關于高科技設備的問題,我和先生的觀點一致認為,這樣的高科技設備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弊大于利的,我不會給自己的孩子購買這樣的設備。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去思考和探索的過程,遠比直接給出幾個解題結果重要得多,孩子只有在尋找結果的過程中去不斷的體驗和鍛煉自己的主動思考能力,孩子的思維才會越來越敏捷,通過努力之后獲得的結果,才會讓孩子記憶深刻,從而更加的自信。
而這種高層高科技輔助設備,最多也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不能成為孩子一遇到困難,就直接尋找答案的工具。否則只會害了孩子,抹殺了孩子的主動思考能力。
回到現在我們成人的世界,我們的潮流是追求效率。你直接告訴我怎么做就好了,不要雞湯,不要講道理,不要浪費時間。
所以很多人熱衷干貨,熱衷有操作說明的方法論。我自己也是這樣。
接到一項新的工作,恨不得領導直接給出可操作的具體方法,自己照著方法做就可以了,這樣的指示則認為「干貨滿滿」,如果是籠統模糊的,就會馬上認定它太「水」,沒有可行性,不愿意花時間自己去尋找完成工作任務的辦法。
再者如讀一篇文章,只想馬上看到明確觀點,只想看到可行的具體解決辦法,如果文章有這樣的觀點就會認為干貨滿滿,否則就是水貨一篇。
然而,這種看上去很有效率的模式,效果如何?你是越來越進步了嗎?進步的速度又如何呢?
對于我,開始時很喜歡,覺得收獲滿滿。但是時間久了,反而覺得自己變得有些不會思考問題。
所謂的干貨是別人思考后的經驗總結,我們喜歡干貨,說得好聽點,是方便借鑒,把別人的經驗拿過來直接用就可以了,說的不好聽的,就是懶得去思考。
思考與我們而言就像是一把刀,只有越磨才會越鋒利。長時間不磨,自然會生銹。
最近我一直在想,為什么有的人能夠寫出觀點明確的好文章,而有的人在寫作上只能做到泛泛而談?
這大概就是知識積累的多與少,思考得深與淺的區別。
就拿我來說吧,自己也能寫出帶有個人觀點的文章,但是深度不夠,這就需要加大閱讀量,多積累,多思考,還要多寫,這可不是看幾篇干貨文就能彌補的,扎扎實實的練習必不可少。
對于干貨我不會拒絕,但我更熱衷于自己努力思考后得出的結論,那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財富。
我是亮寶和亭寶的媽媽,我要帶上父母和孩子,和他們一起努力變得更好更強。嘎嘎(壞笑)!今天就到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