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
《鄉土中國》這本書結構是以基本概念延伸的框架構成。
起先在第一章鄉土本色里就定義了一個概念:中國的基層是什么?是那些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下人。
緊接著在針對土頭土腦的愚進行論證,從而引出鄉下人不識字的特性,于是在第二章里面就有了文字下鄉這一個主題。而文字只是語言的載體,于是接下來便談到語言。
這里著重強調了特殊的語言——特殊語言所代表的意義從書摘中能夠看出來——“要使多數人能對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義,他們必須有著相同的經歷,就是說在相似的環境中接觸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著了同一意義”,對于這句話的意義,我想費老想表達的是在某種境況下,大腦想的是同樣的東西,當然,這里我有所擴張詞義,不僅僅限于文字,在與人相處的情況下,如何能相處融洽呢?我聯想到的是“意義”——對某一種事物所引發的聯想。這也許就是所說的朋友間的共同語言吧。基于對一件事物的相同認識,假定這種認識是來自相同的背景經歷,相同的感受經驗,從而得到對方能夠理解自己情感。發散得有點多了,回到本書。
雖然第三章叫做再論文字下鄉,承接上一章,但個人以為在全書中,接下的一章才是本書的重中之重——差序格局。在這一章中,費老提出了一個叫做差序格局的名詞——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得清楚的柴,而是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
在這種定義下,就能清楚地明白一個概念:自我主義以及個人主義。“自我主義是以自我為中心,而個人主義是對于團體而說的,是分子對全體。在個人主義下,一方面是平等觀念,指在統一團體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個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權利;一方面是憲法觀念,指團體不能抹殺個人,只能在個人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權利上控制個人”這里就明確立下了一個規則,團體只能控制個人愿意交出的一部分,而個人不能侵犯團體利益,個人要考慮的是個人以及團體兩個方面;相對于個人主義,自我主義只有一個維度的考慮,那就是自我,先完成自我的任務,才能推己及人,因而有了中國人只有私而沒有公的說法,實際上,在皇帝社會,國家是皇帝的私有財產,是皇帝的家,只有皇帝才會顧家,而平民百姓對于國家的概念,是要完成小家的價值之后才會有的考慮。
接下來的幾章沒有我在kindle里強調的重點,直到禮治社會這一章,”禮并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這里結合前后出現了傳統以及法律,在變化很慢的社會之中,傳統是很重要的,因為傳統就意味著禮,意味著人主動的去符合傳統的標準;而在一個變化很快的社會之中,傳統是適應不了的,因而要想有秩序,就避免不了用強制的手段去讓人被動的符合法律的標準。在這兩種的對比之中可以看出傳統與法律的適用條件與差別。
今天寫得有點多了,下次寫存在即合理的思考。。。。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