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書,我又回來了。自控力lab,我又回來了。曉天狼星,你該回來了。
簡書上最后一篇文章是2月7號寫的,是距自控力讀寫族結營倒數一兩天。當時我感受不到抵達里程碑的喜悅,而是深深的無力和愧疚感。因為70天的行程中,直至最后我還欠著10天(篇)的賬。所以理所應當,我并沒有畢業。
關于這十篇,我一直告訴自己是個小case,總會在最后關頭補齊的。然而,行至最后就慫了。要說這十篇是怎么落下的,就是郭德綱的那句話“學好不容易,學壞就是一出溜”。比起每天絞盡腦汁去完成一篇的任務,哪一天實在沒得寫又十分不愿意寫(意愿比素材支配寫作的能力強出百倍),比如感到特別累啊,馬上過了零點打卡失效啦,這一天的作業就落下了。
然鵝,第二天這樣的慣性竟比堅持了30天的寫作更有勁兒。畢竟“懶”是根植在基因中的DNA。同時,又由于都成功堅持了30天,就會更加(偽)自信地告訴自己,“明天我寫兩篇/三篇就可以補上了。只要有素材,寫是不成問題的。”關鍵是我每寫一篇,如果可以我會追求盡善盡美,一個小時隨便就沒了。再一想還要花一小時甚至更久補作業,心氣兒就被撲滅了。于是有第一次就有了后來23456789次,沒能光榮畢業感覺好似個loser。
這次我又回到沒爬起的地方,期許著重新站起來。
這次我似乎需要一個替代方案。如果當天無法完成“完美”的寫作,80%的可以不可以接受?比起不完美,是不是做了就比不做強一丟丟?我覺得,像我這樣容易“出溜”的同學,不完美就不去做的原因,不是因為一直要體現完美追求者的傲嬌和態度,而是知道如果大腦接收了80%OK的信號,接下來50%也是OK,長此以往我會徹底淪為“水貨”。其實是一種對自己低配置的擔憂和焦慮。
那比起這樣的擔心,完全沒產出倒成了更嚴重的后果。如此說來,哪怕某天沒有辦法寫一篇完整的東西來交代,至少完成500字以內的輸出量。而且,今天看了戰隼老師講每天早上8點前該完成的8件事,知道最重要的事情最好一早就干完,省得臨近零點一心惆悵著一堆要做的事情而熬夜。
改變總是痛的,如果形成習慣用無意識去完成就簡單多了吧。雖然于我而言,比起堅持一件事100天,能把滑出軌道的自己盡早拉回正軌是更要緊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