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第一次刻意的冥想練習是在高三的一節生物課上。生物老師王炎是中山大學剛畢業的帥小伙,不僅有顏值,愛好也廣,是當之無愧的“斜杠青年”。
他上課氛圍的很輕松,不是對著網上下載的PPT照本宣科,而是在黑板上手繪各種奇形怪狀的細菌、真菌、微生物等生物圖,以加深我們的理解。
即便在高考前一個月,他仍愿意拿出兩節課的時間給我們放宮崎駿的《起風了》,當時所受的啟發至今仍記憶猶新。
在高三的一節課上,那時是艷陽高照的五月份,天氣像烤爐般,把人像面包一樣烤了正面烤反面,非要烤至兩面焦黃才罷休。在畢業那年學校才在課室里裝了空調,而高三那會兒,只能每個人桌面上擺上一臺小風扇,聊勝于無。
聽了不同的老師講了一上午試卷,看到王炎雙手空空地走進課室,我們頓時像打了雞血似的都挺直腰板,這節課終于沒那么枯燥了。只在褲袋揣一個U盤是他上課的習慣,其余的,都裝在他腦子里。
他慢悠悠地走上講臺,對我們說:“今天這節課,我們不講試卷,更不復習,而要大家配合我完成一個游戲。”一聽到“游戲”二字,我們哪管三七二十一,反正肯定比上課有趣,班里頓時炸開了鍋。
“噓,大家安靜。首先大家把手頭的事情都停下,把桌面的課本文具整理一下,至少得有能放兩只胳膊肘的空間。”我們像一頭頭溫順的小綿羊,照著指令執行。
“很好,你們很乖嘛。然后請你們閉上眼睛,在我說睜開之前誰都不能睜開哦。”王炎的聲音有種吸引的雌性,讓人聽了像看到園子里的鮮花慢慢綻放一般,特別是閉上眼睛后,聽覺變得更加靈敏,像是他貼著耳朵對我們說。
“大家可以不用那么拘謹,手不一定要規矩地擺在桌子上,也可以放在腿上。腰也不一定要挺直,假如累了,趴著也可以。”雖是閉著眼,但從大家的嘆氣聲中能感受到許多人像泄氣皮球般放松了許多。
幾分鐘后,前面有個同學似乎有點不耐煩,問道:
“老師,請問是要放電影嗎?”
“噓,不是哦。請大家不要說話,乖乖地閉上眼,我給大家放一首音樂。”王炎說道。
剛開始,厚重的眼皮蓋上剎那,眼前瞬間漆黑。但是在幾毫秒間,鋪天蓋地的試卷像一張張魔毯朝我沖來,不停地沖撞,我身體不由一顫。
隨著飛舞地試卷緩緩飄落,一條條化學公式像電腦輸入程序般,一行一行地展示在我面前,我還記得背景是透明的綠色,化學公式就投影在上面。
正當我在思考其中一條公式是不是寫錯了時,同桌的一個噴嚏硬是把我嚇了一跳,平時從未覺得他打噴嚏這么大聲。
這時,場景又切換到了班主任在上數學課,“你們看看自己寫的都是什么狗屎!全部拿回去重做,把錯的給我連題目抄十遍。這樣子的狀態還想考好,做你的白日夢去吧!”“啪”一下,一沓試卷被他狠狠摔到地上,旁邊座位的同學只好撿起來一張張派下去。
一道亮光劃過,“全省排名:30000,高考成績:600”這一行黑體字清晰地印在一張長方形紙條上,鏡頭漸漸拉遠,我看見自己雙手拿著紙條,目不轉睛地盯著。啊!我高考落榜了!我使勁晃了晃腦袋,眼前又是一片漆黑的混沌。
“嗒~嗒達~達噠……”悠長空靈的音樂從耳邊傳來,我像被上帝之手拎到了叢林里,在疏密參差的竹子間,仿佛看到了幾個穿著古時候衣服的人在飲酒作樂,布制的長袍,寬大的衣袖和褲子,嘴里念念有詞。莫非這是語文書里的竹林七賢?
就這樣在想象與記憶中不知游歷了多久,前方的講臺上傳來王炎的聲音:“好了,同學們現在可以睜開眼睛了。”我習慣性地看看手表,發現一節課已經過去了一大半,我卻幾乎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仿佛在停滯的時空中穿行游蕩。
“剛剛讓大家做的游戲稱作‘冥想’,在佛教里叫做‘打坐’,是一種心性鍛煉的方法。每個人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樣的,我看有的同學都睡著了,有的同學一直在皺著眉頭。接下來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要高考,我看大家每天忙得焦頭爛額,卻似乎沒什么效果。希望通過這個小小的游戲讓你們稍微放慢腳步,聽一聽自己的心跳,再重新出發。”
鈴鈴鈴……下課鈴打響了,“好了,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王炎又慢悠悠地走出課室。
后來,我一直沒有再嘗試這種訓練。直到前幾天看到一本名為《簡單冥想術》的書,再次勾起了我的回憶。
書中寫道,“冥想可能會改變我們的人生,但是具體如何運用以及最適合你的應用方式,是你自己去探索的。任何與心相關的事情都能從冥想中獲益。”
“冥想并不是要你成為一個不同或是一個全新的人,而是教你修煉意識,理解自己既有思考與感知方式及其緣由,學會真誠對待自己的感受和現有的生活方式,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一種健全的認知。”
凡人的情感如此復雜多元,最常見的是喜怒哀樂,但其實這些情感它們本身只是些人為的概念。
很多人往往會有這種經歷,在一天的某個時刻,可能是吃完午飯坐在椅子上時,也可能是工作完成后閉眼休息的剎那,或者是傍晚躺在床上看著頭頂的天花板時,心情毫無緣故地突然變得低落。覺得一切是那么無趣,看不到希望的曙光。往往我們會被這種消極的情緒牽著鼻子走,越想越不開心,無法掙脫。
但當我們努力地抓住這種悲傷的情緒,一層層撥開它的外皮后,會驚訝地發現里面是空心的,什么也沒有。任何一種情感,它們其實像路邊的一顆石頭,或者書房里的一張木桌,只不過后者有實體之軀,而情感沒有。它們本身并不會感到喜悅或哀傷,而是我們人為地賦予他們這些概念。
不妨在日常生活中每天抽出一點時間,找個舒服的地方,坐下站著或者躺著,閉上眼睛,靜下心來,進入冥想。心平氣和地與自己的情感相處,聚焦快樂和悲傷的感覺,從而更加靈活、從容地面對不同的狀態和情感。
書中還有個有趣的練習,我前幾天也親身體驗了。選一條車水馬龍的馬路,坐在路旁,閉上眼睛,憑聽覺和嗅覺去感受周圍發生的一切。
第一次體驗時,我一閉上眼,便覺得周圍的世界在耳邊冒著泡沸騰,刺耳的喇叭聲,發動機的轟鳴,人們在街道大聲的談話,偶爾還能聽到小孩“吱吱”從身后跑過。
當一輛車從面前呼嘯而過,還能強烈地感受到塵土撲面,攜著一陣算不上好聞的尾氣味。有時一輛車若開得比較靠路邊,我會本能地挪動屁股往后坐,害怕被壓成肉餅。一切近在咫尺,喧囂不堪,心情不禁煩躁起來。
但當我第二次嘗試時,隨著時間流逝,注意力分散,慢慢地覺得周圍的音量在逐漸減小,呼嘯的汽車也似乎愈發遠離。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氣息上,跟著氣息節奏數數,讓內心在自然的意識中休息。
隨著練習次數增多,我變得仿佛身處在一間玻璃密封的房間內,周遭的一切事物被隔離著,僅我一人。
若不信,大家不妨試試。以后有機會還會和大家分享冥想的心得體會。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