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個媽媽后,關于孩子,每天想的都是給他做些什么好吃的,送他點什么小驚喜能博他一笑,周末帶他去哪里玩可以讓他肆意撒歡,能為他提供什么更好的教育資源,對,心里裝的都是孩子,希望他的臉上時刻綻放笑容。
成為一個媽媽后,關于孩子,也最看不得孩子的悲慘故事,可是悲劇卻時有發生。
繼昨天寫的《八歲男童被武術教練毆打致死,還被擺拍:喪心病狂!》之后,今天又看到一則新聞:
據紐約郵報6月24日報道,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一名母親(31歲的克里斯特爾·坎德拉里奧)將她16個月大的女兒獨自留在家中約10天,1歲4個月的孩子剛剛蹣跚學步,竟“獨自一人,無人看管”餓死家中。
這段時間,坎德拉里奧自己去了波多黎各和底特律海島度假。等她回來時,她的孩子“極度脫水”,圍欄“里面充滿了尿液和糞便”。
這并不是坎德拉里奧第一次把孩子單獨留在家里。她的鄰居說:“我們一直告訴她不要留孩子一個人在家,不僅是我,還有我街對面的朋友,但她總是留下孩子一個人。”
生而不養,父母之罪。
人世百態,這世界上總有心思悖于常理的瘋子干著違背人倫的事情。
想起幾年前看的一個電影:是枝裕和《無人知曉》。
影片用不緊不慢的舒緩情調講述一個令人窒息的故事,沒有激烈的情感表達,沒有歇斯底里的控訴,卻讓看后久久無法平息內心情感。
更可怕地是這個故事改編自真實案件:西巢鴨棄嬰事件。
一個不配稱作媽媽的媽媽,為了與情人更瀟灑自在的生活,甩掉幾個“拖油瓶”的拖累,選擇留下一些錢后銷聲匿跡,讓她的幾個同母異父的孩子自生自滅。
沒有生活常識和生存技能的幾個孩子,吃著速凍食品、污頭垢面、混跡于小混混之間,沒有得到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基礎教育的缺失,使長子參與了虐待致死自己妹妹的游戲……
養而不教,父母之禍。
可是他的父母會在乎這種禍事嗎?畢竟她連孩子都不要了。
可是,孩子卻那么無辜。
孩子犯下罪過,究其根本在于其父母沒有盡到教育的職責。
如果他可以生長在一個有愛有溫暖有呵護的家庭,何至于此?
這種故事,不止在國外,還發生在我們身邊:2013年 6·21南京女童餓死案。
只有“繁殖欲”沒有責任感的家,無異于謀殺現場。
看到這些故事的時候,隔著屏幕,我多想告訴孩子:你應該怎么做飯,你可以怎么獲取到更多幫助,你做什么可以更好的活下去?
可是,我們什么也做不了,深深的無力感,因為他們死了或者出了什么重大事故,他們的事情才被大眾知曉,否則,他們的一切我們“無從知曉”。
世界就是一個萬花筒,映射著各個角落的悲觀離合。
在鼓勵生育的今天,國家鼓勵我們生育、專家鼓勵我們生育、親戚朋友鼓勵我們生育,為什么唯獨當事人的我們不愿意生?
我覺得這是這一代人的覺悟和覺醒。
現在早已不是幾十年前,為了響應一些號召,大家都在拼命生孩子、散養孩子,那時國家還沒有成為發展成熟的工業社會,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家庭中生下來的孩子養到七八歲,就是一個得力的小幫手,基本上就可以幫助做很多事情。
但是現在國家已經發展領先,人民早已擺脫了吃不飽穿不暖的境地,再也不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賺取生活的來源,溫飽之后,我們開始思索著更高一境界的需求,我們更看重孩子的“質”而非“量”。
當代人追求一些有質量的養和育,思考自己的經濟水平和時間精力后,做出的選擇是:謹慎生育。
其實,這也更好。
如果,你不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不能給他有效的陪伴,不能給他有效的教育,不能給他足夠的呵護和關愛,“生而不養”,是要讓他將來用一生來治愈悲慘痛苦的童年嗎?
參考今天列舉的三個真實案例,對于這樣的家庭,也許,孩子就不該降生。他們的存在,不應該是成為一個悲劇事件警示后人,他們的出生應該是為了享受美好的人生歷程。
畢竟,孩子的出生,不應該是避孕失敗后的意外,更應該是男和女準備好了愛、時間、精力、財力后,精心又用心地的創造了他的生命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