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膚淺,從這三本書開始

是否總覺得自己人云亦云,缺乏獨立思考?

時候經(jīng)常羨慕觀點獨到,思想深刻的“大神”?

是否想要擺脫膚淺,擁有獨立深邃的思想?

立即行動,讓這三本書帶你開啟深刻思想之門。

1、《蘇菲的世界》


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是將原本枯燥和深奧的哲學知識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扣人心弦的故事表達出來,即便是厭倦了思考和閱讀的人,也能第一時間進入角色,跟隨著蘇菲來一場穿越時空的哲學冒險。在這里, 你意識到我們周圍的大部分人就像是躲在兔子皮毛深處的蟲子,過著溫暖舒適的生活,至于皮毛外面是什么,一丁點兒也不關心,有時甚至嘲笑那些順著皮毛拼命往上爬的同類,認為他們的行為蠢極了;而那些爬到最上端的蟲子,卻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而我們,是要日復一日過著重不需要思考的簡單生活,還是要拼命思考,探索未知的領域,這個選擇權在你。

在這里,西方的每一位知名哲學家都會一一登場,他們會熱情地和你打招呼,并極力推銷自己的哲學,每一個理論,都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問題引申出來,而這些看似無需思考的幼稚問題,卻恰恰是一些最為重要的問題。就比如艾伯特(《蘇菲的世界》里蘇菲哲學課程的老師)曾經(jīng)在信里問蘇菲“為什么積木是這個世界最巧妙的玩具?”,大家童年時都玩過積木,可能從來都沒有思考過積木為什么巧妙吧?其實,這里面蘊含著德謨克利特斯的哲學觀點,即世間萬物都是由類似積木的原子構成,每一個原子都是不可破壞的,是事物組成的基本單位。通過思考積木,我們竟然開始了解古希臘最早的哲學家的原子學說。再比如,艾伯特在給蘇菲的另一封信中問道“一個面包師傅如何能做出五十個一模一樣的餅干?”我們大家經(jīng)常吃餅干,有些人也自己做過餅干,做過的人肯定知道制作餅干需要磨具,不同的磨具可以制作不同形狀的餅干,其實這里面就蘊含了柏拉圖關于“理型”的哲學觀念,柏拉圖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xiàn)象世界”所組成。理念世界就是餅干模具,而現(xiàn)象世界則是具體的一片一片的餅干,餅干模具是完美和永恒的,而餅干卻是不完美而且易變質的,我們人生活在現(xiàn)象的世界,周圍只有無數(shù)不夠完美的餅干,而我們的精神(或者靈魂)卻是存在于理念世界,我們可以通過理性去認識到所有餅干背后的那個完美的磨具,從而認識一個真正的完美的理念世界。

在《蘇菲的世界》中,你會愛上思考這件事,因為它本身就很有趣,你會逐漸形成自己的哲學觀,然后嘗試利用自己的觀點去看待周圍的各種人和事,突然間,你會眼前一亮,因為你眼中的整個世界都變得陌生而又新奇了。

我相信,很多人會因為這本書而愛上哲學,這個時候你會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各種哲學流派,或者針對某一哲學家作深入的研究,然后你會不由自主的去去閱讀那些你原來根本不會碰的大部頭哲學專著,然后徜徉在思想的海洋中,吸取營養(yǎng),塑造自己的智慧。這個時候,你會不由自主的感嘆,為什么沒有早點看完這本書。

2、《中國哲學簡史》


作為中國人,在思想方面,最大的優(yōu)勢莫過于文言文優(yōu)勢,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母語去理解和吸收中國古代的各家哲學思想,而中國哲學,對我來說,是與西方哲學齊肩的思想寶庫,里面蘊含的無窮精華完全不遜于西方哲學思想,而且其獨特的行文方式,在中西方之間樹立起了一道文化屏障,對于非漢語為母語的人來說,閱讀《道德經(jīng)》或者《逍遙游》簡直是不可能的,即使那些精通漢語的人,也難以真正體會其間的韻味。而對于我們國人來說,這就不是什么障礙,只要稍有文言文基礎,就可以閱讀最原汁原味的古人哲學著作,從中吸取營養(yǎng)。這是多少國外的漢學家朝思暮想的事情啊,所以,我們不要浪費自己的語言天賦,沉下心來去讀一些國學吧,你會發(fā)現(xiàn),書中真的有黃金屋和顏如玉。

要想真正開始國學的學習,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可以說是一本極好的入門書籍。作者用通俗平實的語言將中國哲學的發(fā)展脈絡清晰地呈現(xiàn)在讀者之中,同時通過對比西方哲學思想,進一步闡釋了中國哲學的獨特性,并且把差別的產生歸納為“海洋民族和陸地民族的差異”,并用“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來闡釋,得出西方求智,中方求仁,這一見解,足以證明作者的非凡功力。

在《中國哲學簡史》中,你會比較系統(tǒng)的了解儒家、道家、墨家以及佛學、心學、新道家、新儒家等等重要的流派,你可能會對某一派思想產生濃厚興趣,就拿我來說,當我讀完道家這一章后,我對莊子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的境界無比向往,遂把《道德經(jīng)》和《莊子》認真研讀一番,也深刻理解了“無為之治”“道法自然”的思想,并將這些智慧運用到實際的工作生活中,我深深體會到道家思想并不是讓我們消極怠工,逃避俗世,而是在世俗的生活中追求內心的平靜,靈魂的升華。

從馮老的字里行間,我總是不由自主地贊嘆古人的智慧,以及文言文的內斂之美,讀古籍,就像品茶,就像水墨,就像琴瑟,蘊含著獨特的禪意。

3、《自由在高處》


很偶然的機會,我遇到了這本書,然后遍欲罷不能,連連拍案叫絕。從書名就可以知道,這是一部論述“自由”的書,很多人會不以為然,認為相比于舊時代,自己已經(jīng)很自由了,沒必要看這么一本書,但是實則不然,我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里面的觀點絕對發(fā)人深省,簡直就是雜文版的《動物農場》。

首先,這本書的作家熊培云自身的經(jīng)歷就挺有趣的,他原本在雜志社有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但是為了實現(xiàn)埋藏心底多年的理想,毅然辭職,用自己工作積攢的錢自費去法國留學,并且在巴黎大學拿到了新聞學學位,開啟了他文學評論員的職業(yè)生涯。

作者的經(jīng)歷其實就是他自身追求自由的典型寫照,在書中,他經(jīng)常強調一個觀點,“沒有選擇的選擇并不是自由”,從小到大,我們過著家長安排好的生活,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工作、結婚、生娃、養(yǎng)娃、讓娃讀書工作結婚,周而復始,我們自認為自己過得很自由,那無非是一種假象,如果你在讀書的年紀突然想要去學燒菜,父母一定會無所不用其極去消滅這個恐怖的思想,如果你在工作的年紀突然想要一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你的領導一定認為你瘋了,如果你在結婚的年紀還遲遲沒有碰見合適的“他”,那你的七大姑八大姨一定會天天催著你去相親,而最終當你終于修成正果,但由于事業(yè)暫時不愿要小孩,這個時候可以想象你的父母將會或者聲淚俱下或者威逼利誘或者道德綁架地上演各種催生大戲,而這些都不是最可怕的,最為可怕的事是,所有經(jīng)歷這些不自由的人竟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自由,根本沒有哪怕一丁點兒去思考過另外一種生活的可能性。他們只是按部就班,嚴絲合縫,在社會的威嚴規(guī)范中小心翼翼地生存者,不敢越“雷池”一步。他們就像是動物農場里的動物,竟然習慣了社會這個巨大的牢籠,身在籠中而不自知,甚至還享受起來。這是作者最不愿看到的,但是卻真真切切的在現(xiàn)階段的中國時刻上演著。

多少人有沖破牢籠的勇氣呢?敢于為自己的“自由”放棄一些東西?我想,當你讀完這本書,你會重新看待自己的生活,嘗試著不那么循規(guī)蹈矩,嘗試著偶爾讓自己放蕩不羈的靈魂出來透透氣,你會發(fā)現(xiàn),你身邊那些你原來認為不可理解的人和觀點,現(xiàn)在也逐漸讀懂了他們,你會明白,原來的不理解,只是因為沒有理解它們追求的“自由”。

追求自由并不是讓你和這個折回沖撞的頭破血流,而是像肖申克一樣,始終懷揣逃脫監(jiān)獄的信念,二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的挖鑿屬于自己的精神自由之路。


其實,以上三本書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我們開始愛上思考,當我們面對紛繁的世界,不想想當然的接受,而是習慣于去從不同角度思考,那么你便真正擁有了獨立思考能力,而當這樣的習慣不斷強化,內化為你的智慧,你便徹底擺脫了膚淺,而成為了一個思想深邃的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Emmet 基本操作 Emmet在sublime有專門插件,安裝參考,而且VScode和Atom都有內置工具。 就...
    brandonxiang閱讀 754評論 0 1
  • 蘭溪合上<<失樂園>>,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望著沙灘上奔跑的父女倆思緒飄的很遠.這次出來度假是林墨提議的,說是連著三...
    合風閱讀 261評論 0 0
  • 今天又把《寫出我心》的作者序言部分看了一下,原來我們寫文章不夠吸引人活著沒有代入感就是因為自己在寫的過程中完全是一...
    陳效林閱讀 555評論 1 4
  • 二姨15歲時嫁給18歲的姨父。那是1955年 。2015年,二姨和姨父結婚60周年,他們不經(jīng)意就拿到了婚姻殿堂的最...
    云野日記閱讀 583評論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