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迷惑:
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但沒有去做;知道應該怎么做,但做起來卻跟你以為的大相徑庭。
從認知到行動,似乎總是隔著一個「暗空間」。
看不見的空間,把認知與行動分隔兩端,結果常常是,學了一腦袋的知識,掌握了一大堆的工具,生活卻沒有任何實質的改變。
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02
面對這種情況,你可能產生三種判斷。
1、認為懂的不夠多。
活在這一判斷下的人叫做「思考者」。他們的口頭禪是“我知道”,因為你說的任何話題他們都略知一二。每一個“不知道”都讓他們恐慌,催動他們去追求更多知識,熱衷于閱讀、各種“得到”。
一旦他們窺見了一門知識的大門,就會覺得無趣。很快又轉移到“更深、更好”的知識去。終于,成為知識的“收藏家”。
他們以知識為鎧甲,將自身保護在其中,作繭自縛。
知道,即通曉了「道」。老子《道德經》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追求更多的知識,不是為道,而是為學,為學之路不可能「知道」。道途,走的是一條相反的路:把你學的都忘掉。
2、認為方法不夠好。
這種判斷催生的人是“苦行僧”。他們崇尚行動主義,做了再說。他們認為,只要做就一定能改變。他們信奉量變產生質變,信奉1萬小時。
他們把手機里裝滿“番茄”、“清單”類APP,把時間和精力的堆積等同于努力。
這也是一種努力,低水平的努力。
第一點是困在認知里,第二點是困在行動里。第三點則是「暗空間」的重點——
3、認為動力不夠足。
很多人能夠意識到動力不足。但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既然動力不足,如何讓動力充足呢?大部分人的答案是“打雞血”。用勵志、正能量、暗示去激勵自己,墻上貼上目標,清晨對著鏡子大喊你是最棒的,保險公司的早操,都起著類似的作用。
這一類人我稱為「熱血族」。
其實動力的直接來源再簡單不過了,就是情緒。
憤怒讓人揮舞拳頭,恐懼讓人邁開雙腿,舒適吸引著人,惡心讓人躲開。
世界演講冠軍維卡斯認為:偉大的演講能改變一個人,這種演講有一個共性,就是帶動聽眾的情緒曲線,從起始情緒,走向最終造成改變的情緒。
03
其實每一種判斷都是對的,認為只此一因才是錯。
把人看做是一輛車,讓車子動起來,首先要有目的地(意識I),其次要有會開車的人(行動P),最后油箱里要有汽油(情緒E)。
只有一個方面的人,車子是不會動的。有兩個又如何呢?
只有I和P,汽車沒有動力,靠著慣性走兩步,又會停下來。
只有I和E,汽車沒有駕駛員,空有理想和熱情,找不到實現的方法。
只有P和E,汽車沒有目的地,一會開往東邊,一會開往西邊,滿世界亂跑。
IEP心理動力學,就是打通三者,真正實現「三位一體」,改變人生的學問。(不用百度,你不可能找到的。)
04
很多人認為自己只缺少動力(E)。
借用一本書名: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但是姑且認同你的「認為」,講一點動力的問題,填上文章開頭的坑:打通「暗空間」。
這個方法叫做:放大現有驅動模式。
現在,想象你被鬧鐘從美夢中鬧醒。你昨晚熬夜到凌晨,很不想起床。這時候,腦袋里會出現一個畫面,看到這個畫面之后,你掙扎著起了床。
請用你警覺的心觀察這個畫面,仔細看。
如果這個場景類似于:你站在那里,被主管或者其他領導者指著罵,并扣工資。恭喜你,你的驅動模式是消極型,痛苦是你的動力源。
如果這個場景類似于:你手捧獎杯,實現夢想,站上人生巔峰,并笑出聲來。恭喜你,你的驅動模式是積極型,快樂是你的動力源。
記住,沒有好壞,只有不同。在初級階段,不要企圖去修改自己的驅動模式。尊重它,接納它,讓后,將其放大。
放大的方式也很簡單:抓住產生的那個場景,你獨一無二的場景,豐富它的細節,讓它的顏色更加鮮艷,聲音更大,畫面更清晰,可以想象有一臺攝像機,將這個場景慢慢拉近,以至于你能看到別人身上的汗毛。
這是最基本的激發動力的方法。
05 ?結語
IEP既是一種世界觀,也是方法論,更是動力學。
我的心理老師曾說:很多情況下,我不在乎一個技術是否科學,只在乎它是否有效。
IEP是有效的,至少對我是。因此,我有理由相信,對那些跟我類似的人也很可能有效,一想起他人因我而改變,就會產生一種不膚淺的快樂。
這種快樂是推動我接下去分享的動力之源。
【后一篇】:
【?下方一秒點贊,助力院長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