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這一天,真沒辦法不想到屈原。
你想到的,是那個寫了《離騷》《天問》開創楚辭文體的愛國大詩人,傳說在2300年前的今天自沉汨羅江,于是讓我們有了粽子吃,有了小長假的屈原嗎?
不,我想到的是一個20歲的翩翩美少年,初試身手,便一舉成名榮登廟堂,意氣風發,風光無二的屈原。
對,假如他不是翩若驚鴻的美少年,我這個顏汪怎么會巴巴來寫他。
你問我,誰說他是高顏值的美男子?
他自己在《離騷》里說的呀!
“眾女嫉余之娥媚兮,謠諑謂余以善淫。”——看看,因為高顏值,眾人都嫉妒他的豐姿文采,居然造謠污蔑他淫亂了呢。這還能不帥嗎!況且,在溪山傳說中,屈原17歲游歷經過溪山,帥得來人人圍觀他尾隨他,還他要啥給啥,不是帥是啥!
雖然他長的帥,可惜后來因為政治不正確,動了貴族階級的利益,他想追求的那些像公主啊,貴族王公的女兒啦之類的女子,都沒人要嫁他,而南后這種有夫之婦、上司的老婆又來撩他,憤怒啊!委屈啊!這些人生破事搞的來屈原真是郁悶,辣么多人喜歡他,可居然還是婚姻失敗,真是尷尬!不提也罷。
想知道具體怎么回事,去讀《離騷》啊。
關于追求小姑娘各種失敗的敘述,你從《離騷》中的“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那句開始看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橘頌》屈原的成名作
說屈原的成名作之前,我真想說,哇!原來學會寫作文是這么重要,尤其是學會寫一篇詠物作文!——認真點啦,小盆友。
你看屈原同學,20歲,不去談談戀愛約約會,無端寫了一篇《橘頌》,就莫名火爆朝野!真是BOOK思議!
此文不僅讓屈原從此進入楚懷王的視野,被直接錄用為蘭臺之宮的文學侍臣,而且這位少年,還莫名其妙的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詠物之祖。
沒錯!別以為屈原只有《離騷》《天問》這種牛掰的大長篇,他還有短小精悍的短詩《橘頌》——就藏在《九章》中。
《橘頌》不僅是屈原的成名作,還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首詠物詩,第一篇托物言志詩!
此文是在屈原從政之前寫的,大概因為南國多橘,楚地更是橘樹的故鄉吧,所以屈原有此一作。而其中最令楚王看中的,個人認為應是以下幾句(敲黑板,畫重點啦!):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譯:領受天命不改,橘樹生在南國土地啊!根深蒂固難以遷徙,更因為你意志專一啊!這句話無疑表達了他自己的深厚愛國情以及強烈的民族意識——我的觀點:沒錯,像屈原這種有才又堅貞愛國,又長的帥的人才真的太難得,不像其他有才能的人比如蘇秦,張儀,還不是為他國拜相。)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譯:遠離俗世你孑然獨立,持之以恒絕不隨波逐流啊!此句意在表達自己的守志不移,嚴于律己的情操。PS:這句是我最喜歡的,堪稱戰國時期的一股清流啊。)
——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譯:你雖然年少,但是你的品行堪稱師長啊。你的品相可與伯夷媲美,我種植你啊是要以你為榜樣。我的觀點:這句話就是能夠看出屈原,雖年少,但有才有膽有識!)
作為文學侍臣沒多久,屈原就因為“博聞強志的聰慧,嫻于辭令的辯才,明于亂治的淵博學問”,被楚懷王單獨召見,很快升任當朝左徒——大概相當于副宰相的意思吧。
自此,屈原就開始了“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的國之重器的生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放逐也挺好,不然沒《離騷》
可惜好景不長,屈原因為被利益集團讒陷,第一次被楚懷王放逐。
一下子從大國重器左徒,貶為三閭大夫(就現在的職務而言,應該是文化、教育、宣傳部長吧),逐出郢都,真的是又失落,又憤怒,又憂傷不舍。
果然是文章憎命達。
由此遭遇,我們的大詩人屈原,大筆一揮,洋洋灑灑寫下將近2500字的抒情詩——《離騷》。
這一寫不要緊,他又特么創下了中國歷史第一抒情長詩的記錄。總之,《離騷》就這么成為了中國古典文學中最早最長的抒情詩,且堪稱中國歷史第一抒情長詩。
《離騷》的重點詩句你知道的呀!吶,以下幾句我認為很重要啦。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譯:我長嘆惜以至涕流掩面啊,哀嘆民生有太多的艱難!)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譯:就像我的心里總是希望純潔高遠和善良和平,即使必須為此一次次的死亡也不會后悔。)
——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譯:趁你現在年歲尚輕還不晚啊,還來得及實現你的遠大志向。)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何等的無奈,何等的圣潔神傲!)
——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忽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譯:國內沒有人能夠理解我啊,我又何必再懷念故都?既然不能實現美好的政治抱負啊,我將追逐巫彭、巫咸那樣的歸宿。)
PS:“吾將從彭咸之所居。”這句話,也是后世認為屈原自沉汨羅江的推斷原因之一,因為有人說巫咸就是投江而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屈原的生與死
屈原的身世一直撲朔迷離,眾說紛紜。屈原是否有其人,幾百年來也不斷被質疑。屈原是怎么死的,是抱石沉江,還是壽終正寢,更是一直爭論不休。
屈原到底有沒有抱石沉江?
我這個屈原的迷妹呢,倒是比較相信屈原壽終正寢的推斷版本。這個版本的來源是,2003年6月,長江三峽大壩蓄水,壩前水位上升,當地有關部門(包括秭歸縣屈原紀念館)對兵書寶劍匣的懸棺進行搶救性發掘,出土了戰國巴人兵器青銅戈,上面的虎頭紋飾清晰可見。為什么特地提虎頭紋飾,因為屈原是出生在虎年虎月虎日。由此研究了幾十年屈原的自然、社會科學研究者王紅旗,再次根據屈原的生平事跡和文學創作活動從新的角度,進行了全新的研究。
15年前,王紅旗就提出,屈原出身于楚國少數民族的巴族世代巫師家族,“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就是巴人的語言。他認為,屈原能夠在詩歌創作中《招魂》《九歌》《離騷》等內容都自然而然的使用了“靈修”代指楚王、又在其作品中,男女性身份經常變換的口吻寫作,應當是符合巫師家族的原始思維和本性思維。
而屈原能寫出千古絕唱《天問》,一口氣連問173個問題,內容從宇宙起源,到各個時期的歷史事件,這種大無畏的懷疑精神,應當也與他出身巴族,不受中原人,楚人的傳統思維模式束縛有關。
事實上,屈原的作品很少有儒家的仁義君臣父子等社會政治理念,而是充滿著赤裸裸的善與惡,美與丑,真與假。這是屈原的高妙之處,木心說,中國應當有文藝復興,文學應溯源從本,《楚辭》《詩經》《山海經》才是中華文學的巔峰。
王紅旗認為,如果細讀屈原的作品,應當發現屈原已經超越了“承受痛苦”的階段,而升華到了“體驗痛苦”的層次,他內心追逐的是“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人生因為有價值而不朽,因為有人格魅力而光輝。
所以,屈原說的“吾將從彭咸之所居”中的巫咸,不是那個投江的巫咸,而是巴族的兩大圣賢巫彭、巫咸,他們最終歸隱從教,高壽而終。
屈原的《懷沙》詩里寫的“舒憂娛哀兮,限之以大故”、“知死不可讓兮,愿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也可能并非就是屈原將欲自盡的絕筆,只是讓我們坦然面對死亡,無論是歡樂還是憂愁,都會隨著死亡而逝……的吧?
據說,懷沙其實是巴族的一種葬儀方式,即棺船水葬;為防止尸體漂浮,要用沙石固定在船棺內。船棺在水上漂流時,送葬的人要劃著船,不停地向船棺里投放沙石(包括食物,死者生前用品和其他的隨葬物),促使船棺沉沒,以完成葬儀(如果任憑船棺漂流,船棺有可能靠岸而停,尸體將暴露在外)。
而端午節龍舟競渡,向江河里投放粽子的習俗,原意可能是在模擬船棺水葬的場景。屈原選擇船棺葬,既是民族傳統,又可象征返回故里天國,還可避免盜墓。但因其葬儀采取了這種巴族古老的船棺水葬,所以,被當年汨羅江一帶的百姓誤傳為自沉。
呃!如果是這樣的話,這粽子,你還吃得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