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筆墨不讀書是我篤信的原則。讀得多不代表收獲得多,讀書的目的是要把別人的經驗方法吸收轉化為自己的能力,讀書筆記就是聯接這兩者最好的工具。
這些年,我的讀書筆記經過了好幾次的升級改版,從最初的純手抄,到后來用word記錄,再到現在組合利用excel,xmind和ppt,讀書筆記的系統性和實用性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我不敢說自己的讀書筆記做得有多好,但對我自己來說這確實是一套有效的讀書筆記系統,因為它能幫助我將書本知識內化為自己可以使用的技能,并在需要的時候,快速有效地檢索到目標內容。
每個人的思考記錄檢索習慣不同,從來沒有最好的讀書筆記模版,只要是能滿足我們對知識的吸收和消化,方便我們事后翻閱調用,都可謂是好的讀書筆記。我在此分享的讀書筆記系統,可以作為大家參考和優化的一個起點。
我的讀書筆記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的進化:
第一階段是中學階段,那時閱讀的基本上是文學作品,做讀書筆記的主要目的是摘抄一些優美的詞句,享受文字之美的同時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那個時候總是喜歡收集一些精美的筆記本,然后很認真地用鋼筆工工整整摘抄出自己喜歡的詞句。
之后,隨著從文學類閱讀逐漸轉移到非虛構實用類閱讀,讀書筆記的目的變為記錄下對自己有啟發的文字、觀點、方法,并寫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這個階段,我主要使用word文檔進行記錄。
第三個階段是工作以后,踏入社會才發現自己不懂的太多,后悔在學校沒有多學一些知識多讀一些書。在這個階段,我的閱讀目標主要是圍繞工作和個人成長進行主題閱讀,做讀書筆記的目的變得非常明確:
1)幫助我學習和理解一本書的主要內容;
2)記錄書中重要的概念、模型和方法,并經過思考之后轉化成自己可用的工具或技能;
3)通過書中提及的材料進行延伸閱讀,加深或擴展自己在這一領域的知識;
4)形成一個可快速查閱檢索的知識管理系統,方便日后調用信息。
要達到上述目的,只用word文檔記錄不夠方便,于是通過嘗試、總結和調整,我利用excel,xmind和ppt三項工具,形成一套我稱為“一標注兩清單三摘錄“的讀書筆記系統。
一標注
一標注,是指在閱讀過程中我使用的標注系統。不動筆墨不讀書,可能是閱讀中最重要的原則。在閱讀中,我們使用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來進行文字信息的理解和處理。所謂工作記憶,是指我們在完成認知任務的過程中將信息暫時儲存的系統。它可以被理解為一個臨時的“工作平臺”,在這個工作平臺上,我們對信息進行操作處理和組裝,以幫助我們理解語言、進行決策以及解決問題。但工作記憶的容量非常有限,而且能同時處理的信息也不多。這就意味著我們閱讀時,如果希望同時在腦海中記憶、理解和聯想所讀的文字,那是非常困難的。不動筆墨的閱讀,結果往往是對書本內容的記憶、理解和吸收都大打折扣,再翻開書本時,好像是在讀一本從未讀過的新書。所以,我特別強調在閱讀的同時多在書本上寫寫畫畫,不但有利于之后整理讀書筆記,更有利于對內容的記憶、理解和消化。我的標注系統很簡單,主要由五個符號組成:
1)紅色下劃線:表示重點內容,值得反復閱讀咀嚼;
2)紅色方框:我用紅色方框將重要的概念、模型、方法框起來,以區別于紅色下劃線表示的重點內容。這些概念、模型和方法通常都需要再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理解消化,以轉變成自己可用的工具和方法;
3)藍色下劃線:表示精妙的遣詞造句和表達方式,值得學習借鑒;
4)箭頭+文字:如果閱讀到某處特別有感悟,我會在這部分內容附近畫一個箭頭指向書頁的空白處,然后在空白處寫上自己的感悟;
5)問號+文字:如果閱讀到某處有疑問,我就在此處打一個問號,并將疑問寫在旁邊的空白處。
平時我喜歡讀紙質書,隨時提筆在書頁上寫寫畫畫,讓人感覺讀得特別踏實。不過在攜帶紙質書不方便的場合,我也會讀電子書。現在一般的電子書都提供了劃線、備注、復制、分享等功能,所以我也會在電子書上沿用以上的標注系統,即使是在手機上看書,也要把筆墨動起來。
標注系統讓我在閱讀的同時也進行思考和梳理,并且及時記下自己的觀點和疑問,對讀完全書之后再回顧思考讀過的內容,做系統的讀書筆記非常有幫助。
兩清單
我用待讀清單和讀后清單來管理自己的閱讀。
在閱讀的最初階段,我是沒有任何系統的讀書清單的。一般是發現對什么書感興趣就找來讀,很少主動搜尋同一主題下的閱讀清單。但隨著閱讀量的增大,閱讀目的性的增強,一個可以幫助我管理待讀書籍與已讀書籍的列表系統顯得越來越有必要。于是我開始用待讀清單和讀后清單來管理我的閱讀。
待讀清單,顧名思義就是我想要讀的書。待讀清單里面的書目主要來自三個渠道:
一是我對某個主題下經典書目的主動搜索;
二是閱讀過的書本里面出現的我覺得對自己有用的書;
三是一些排行榜、文章推薦的書單中我認為對自己有用的書。
待讀清單不是對書名作者的簡單羅列,我通過這個清單來對想讀的書進行優先級劃分,按兩個標準進行閱讀優先級評分:a)對我工作和成長的可能帶來的幫助程度;b)閱讀的迫切性。兩個維度分別按1-5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表示可能幫助程度越大/迫切性越高,兩項分數相加,就是這本書的閱讀優先級評分。分數越高,表示閱讀優先級越高。
這不是一個嚴謹的優先級評分系統,但卻能幫助我在冗長的待讀清單中快速定位這個階段自己最應該讀的書。想讀的書實在太多,而時間又有限,必須采用一個標準幫助自己制定閱讀優先級。
第二個清單是讀后清單,主要記錄我對書本的閱讀起始日期,星級評分和概略的讀后總結。
讀后清單的目的是讓我在回顧時能一目了然自己在什么時候讀過什么書,這本書對自己的價值如何,是否需要再重讀。
待讀清單和讀后清單本身是兩個不同的excel表格,但我發現自己經常需要在兩個清單中來回切換,比較麻煩,于是為了方便查閱,我把這兩個清單合并到一個表格中,左邊藍色的表格是待讀清單,右邊綠色表格是讀后清單,截圖如下:
三摘錄
一摘目錄。目錄是我們對全書內容的導航圖,在閱讀前它幫助我們對書的全貌有一個概覽,從而能做到心中有數,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地進行閱讀。閱讀完成后,它又給我們提供一個迅速回顧全書內容的框架,通過閱讀目錄標題,可以喚起我們對對應內容的記憶。
每讀完一本書,我一定會將全書目錄摘錄在思維導圖中。一是幫助自己回顧記憶讀過的內容,二是方便以后瀏覽查閱。并且我會在重點章節或者我認為對自己特別有用的章節上用小紅星做上記號,即使讀完過后隔一段時間再回望,也能立刻知道這本書對我來說重點內容在哪里。
二摘錄概念/模型/方法。在閱讀非虛構類書籍時,我們往往會遇到很多之前沒有見過的概念、模型和方法。如果只是讀完心中一陣激動,覺得這個概念/模型/方法很好,而沒有進一步思考吸收的過程,那讀再多的書也難以獲得成長進步。遇到我自己覺得有用的概念/模型/方法,我會做四個動作:
1)摘錄下這個概念/模型/方法。
2)搜索與之相關的更多信息。有時作者可能只是對某個概念簡單地提及,而如果這個概念我覺得對自己特別有用的話,我會再去搜集更多的資料。
3)思考吸收內化這個概念/模型/方法。這是閱讀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沒有了這一步,讀再多的書也是枉然。吸收內化的核心在于思考這個概念模型方法放到自己身上,該如何利用,并盡快進行第一次實踐應用。趙周老師在《這樣讀書就夠了》一書中提出的RIA拆書法,是吸收內化的一個不錯的方法,建議大家可以找來學習一下。
4)將這個概念/模型/方法編入我的檢索目錄中,方便日后檢索。
習慣了思維導圖的視覺化呈現模式,我通常也將概念/模型/方法摘錄到思維導圖中,并用不同顏色簡要記錄下自己的應用點評。如果遇到需要自己再花時間搜索研究的概念/模型/方法,我會用一個小旗標注出來,并將詳細的內容寫在PPT中。
三摘延伸閱讀清單。一本書里面通常會包含作者引用的文獻信息,這些文獻信息,對我們做這個領域內的主題閱讀,是非常好的書目清單。我通常會將閱讀過程中遇到的感興趣的書目摘抄出來,然后對這本書的相關信息進行簡單搜索,如果感覺值得一讀,就會添加到待讀清單中。
在完成上述三類摘錄的過程中,閱讀時做的各種標注起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不同的標注讓我一目了然這個內容是屬于哪一類摘錄的,而且及時記錄下的感悟、觀點和疑惑,對于吸收內化知識非常有效。因為我們往往在第一次閱讀時容易因新鮮感而產生感悟或共鳴,如果不及時記錄下來,這些感悟就會轉瞬即逝,很難再被找回來。如果是用電子書閱讀并進行標注,那更是方便至極,因為電子書的筆記標注一鍵導出功能可以為我們節省大量的時間。
以上就是我的讀書筆記系統,我也還在閱讀實踐中持續地改進和優化。做讀書筆記,是一個對知識進行回顧、咀嚼和吸收的過程,好的讀書筆記,就好像我們系統化的外掛腦,可以隨時隨地為我們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持。做好一本書的讀書筆記不難,難的是持之以恒為每一本值得用心閱讀的書都做好知識管理。不過時間的累積效應不容小覷,只要堅持閱讀堅持總結,總有一天,你會驚訝你一點一滴的努力和堅持創造了你曾經不敢想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