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所謂的好生活,就是收入高且穩定的生活。”
很多時候會覺得,最愛我們的父母卻是最不了解我們的人。
找工作的時候,父母不會問,你喜歡這個工作嘛。找男女朋友的時候,父母也不會問,你和對方在一起開心嘛?父母更不會覺得,只要你開心,其實單身不單身根本無所謂。
當你和他們說喜歡,說理想的時候,他們會覺得你這不是在扯淡嘛。
所以很多人選擇,去追求父母給我們假設的好生活。
但是我不想要這樣的生活
一,父母之所以想要那種生活只是因為他們沒得到,但是不能代表我們
有次坐出租車,70后的司機和我聊天,說他每次回老家,母親都要嘮叨幾句讓他省著點花錢什么的,因為她那時候日子特別苦,出嫁的時候還五口人擠在一間茅草屋里。
就是這樣的一代人,每天的衣食住行都要為之費神,他們眼里的好生活自然就是能吃喝不愁。到了后來土地下放到戶,吃飯問題基本解決以后,這一代人的理想生活才又高了一個層次,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女不僅能吃得好,而且飯碗是終身的,最好還能有點權力才稱得上是所謂的好生活。
這也就是為什么80后的父輩們都拜公務員教,認為除了公務員以外的所有工作都是歪門邪道。
但是父母眼里的好生活畢竟不是我們最想要的。
二,我過上了那種好生活,但是依然不快樂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我們從父母那里得到一切,包括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都是父母灌輸給我們的,直到有一天,我們發現,自己根本不想要這所謂的好生活。
記得曾子墨在她的《墨跡》里寫到,有一天坐在飛機上,她不斷的問自己,名校畢業,工作順利而且小有名氣,為什么不快樂呢?
后來又經歷過多次的自我拷問,她決定辭掉工作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雖然工作不再穩定,收入也不再那么高,但是她不會再一次又一次的問自己為什么不快樂。
三,不是“父母想要”,而是“我喜歡”,才是判斷好生活的最大標準
一個讀書會認識的好朋友,在父母強烈反對下,和前夫離婚并決定以后可能不會再婚。不是前夫多不好,也不是自己反社會,只是因為發現,原來想要的生活就是簡單。離婚后,她甚至辭去了月薪過萬的工作,做了自己喜歡的心理咨詢師。
我問她,你現在開心嘛?
她說:“周末,同住的表妹還在抱怨又要加班,我卻又唱又跳地早起去參加讀書會,你說我過的開心嘛?"
想過老了以后嘛?
我媽也經常拿這個問題來說我,我不知道為什么大家都很恐懼老了以后。以為結婚生子,老了以后就一定會老有所依。你看看現在,不養老的大有人在,你怎么知道你生的孩子就一定會給你養老。更何況我自己能掙錢,我存的錢完全夠我老了用,我為什么要用婚姻去綁架自己幾十年的時間,只為了老了那幾年有所依靠呢。
原來所謂的好生活,不只是父母眼里的錢多穩定。簡單的一句,我喜歡,就是好生活最大判斷辨準。
四,完成自我同一性,從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
心理學家艾里克森認為找到自己的價值和理想并把這種價值和理想運用到社會生活中從而實現自我的同一性是青少年時期的主要發展任務。
但是反觀整個社會,很少有人能在青少年時期就找到自己的理想和價值,更多的時候只是被生活和父母推著往前走,直到一切看起來已經滿足好生活的要求,才停下來思考,發現雖然年齡已經到了中年,但是自我成長的任務還停在青少年時期。
想起來前幾天,考研成績出來以后,父親問我,還準備再考嘛?我說可能還會再準備一年,今年準備時間太短了。父親說,既然那么想考試,干嘛不去考個在編教師或者公務員,考上這兩個不比考上研究生穩定多了,生活的也好?。?/p>
其實不僅是父輩們,甚至在很多同齡人看來,三十歲不去找個正式的工作,努力掙錢加薪養孩子,還去考試,不是吃飽了撐的就是腦子有病。
也不是所有人都認為我是腦子有病。
有個朋友知道我想通過考研來轉行,很失落的和我說:“我還掙扎在生活的茍且中,你卻已經去追求詩和遠方了?!逼鋵嵥畹牟⒉徊?,甚至在我看來,經濟條件已經比我家好很多。但是她卻認為自己生活在茍且中,只是因為她覺得自己已經一把年紀,不可能再像我一樣冒著被罵有病的風險也要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就像有人學了不喜歡的專業,因為不舍得大學四年時間所以一直從事本專業工作,但卻舍得因為那四年去浪費自己今后四十年,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所以說,去過自己想要生活吧!什么時候開始都不算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