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武俠小說啊,最大的感觸其實就是里面的人除了重情重義,還重信用。一句話答應下來,說到做到,那可信度啊,遠勝于今日的人用信用卡。
金庸小說的主人公不論正邪和門派,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誠實信義。他們將誠信看得比一切都重,決不欺瞞,答應了別人的一定做到,即使是對仇敵,即使要承受千難萬險,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
可以說,誠信是金庸小說的主線索,沒有誠信,金庸的江湖就無法運轉。
在金庸小說的《俠客行》中,石破天為報石清、閔柔夫婦之恩,請求一流高手,謝煙客將石中玉帶回摩天崖,好好教導。那謝煙客本不愿答應,但為了遵守他曾經許下的玄鐵令的諾言,只能同意,這只是因為“不能失信于天下”。
《天龍八部》里,蕭峰為了救一個素不相識的弱女子阿朱,明知道天下英雄正在商討如何殺他,仍然不顧一切,單刀赴會……
《倚天屠龍記》中,張翠山為了不出賣義兄金毛獅王的住地,同時也不愿說謊,不惜自刎;十四歲的張無忌為了一句諾言,不遠萬里,帶著楊不悔尋父楊逍。
《射雕英雄傳》中的江南七怪與丘處機打賭,各自找回郭靖、楊康,并傳授他們武功,于十八年后再讓他們一比高下。就為了這一個約定,雙方都耗費了十八年的光陰,矢志不渝地來完成這個承諾。這里固然有江湖中人對信義的理解,但也確有值得我們現代人去深思的東西。
《神雕俠侶》中,連住在古墓十幾年不懂七情的小龍女答應了孫婆婆臨終前的一句話,也得為情所苦一輩子。
還有《笑傲江湖》中,田伯光與令狐沖打賭,輸了以后因為有賭約在先不得不拜儀琳為師,但從此卻是從無反悔,一直對儀琳敬重有加;又在身受桃谷六仙種種折磨之時,不肯泄露風清揚的行蹤;更在令狐沖危難之時不愿棄他而去,一個大淫賊能夠做到這樣也真難為他了。
而文中令狐沖同樣也答應過風清揚不將他傳授自己劍法一事說出去,后來縱使師父懷疑他劍法的來歷也不肯透露這個秘密,以致被師父、同門、心愛的小師妹,甚至是所有人所誤會、所不齒也絕不透露半點。文中寫道:“······但男兒漢須當言而有信,田伯光一個采花淫賊,在身受桃谷六仙種種折磨之時,尚且決不泄露太師叔的行蹤。令狐沖受人大恩,決不能有負于他。”
金庸的《笑傲江湖》在第三十五章“復仇”中這樣寫道:“武林中人最講究‘信義’二字。有些旁門左道的人物,盡管無惡不作,但一言既出,卻也是決無反悔,倘若食言而肥,在江湖上頗為人所不齒。”可見,就算是旁門左道之人也是要守信的。
在《笑傲江湖》中,就連無惡不作的采花大盜田伯光自己都會這樣說:“田伯光事無不可對人言。奸淫擄掠、殺人放火之事,旁人要隱瞞抵賴,田伯光做便做了,何賴之有?”這樣一個淫賊,壞是壞,但是卻壞得赤裸裸,毫不掩飾,壞得頂天立地,就是因為他守信重義且豪爽坦誠,是一個真小人。
《俠客行》中的玄鐵令主人謝煙客更是曾經發過誓:決不可以一指之力加害于將玄鐵令交在自己手中之人。他為了不違背自己的誓言,即使在沒有外人的情況下仍然硬生生收回了打向“狗雜種”石破天的手掌,而且他一心想讓石破天求他做一件事,好完成自己發出玄鐵令時的承諾,卻從沒想過殺了石破天來抵賴,雖然他可以做到無人知曉且有這個能力。
這樣一個始終邪大于正的人物卻把承諾看得這么重要,不正是說明了守信是人們在社會中的立身處世之本嗎?不僅僅大俠客言而有信,擲地有聲,江湖上的大魔頭大惡人也都言出如山,一諾千金。
孔子曾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正可與之對照。而在現代功利社會上,可以信賴的人何其少,信賴了一個人而被出賣的事何其多,以致每個人每日都活在小心提防他人的氣氛中,實在不痛快之極!
大丈夫一言九鼎,一諾必然,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種“信義”的精神,在武俠小說真可謂是發揮得淋漓盡致,通常一個武林中人指天發誓,眾人便深信無虞,若要施加禁制,或失信廢約,便是邪魔外道,或人人得而誅之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