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點慚愧,之前一直對暢銷書稍有不屑,直到研究生才捧起《明朝那些事兒》來讀,讀的時候很開心,讀完覺得值得再回頭做做筆記,現在也就開始了第二遍。
我想說說《明朝那些事兒》對我這類人的意義,哪類人呢:學歷是尚可的,一路中學大學研究生下來,智商尚夠用,家庭環境穩定,所以從小書籍還是讀了有些,然而這樣的教育程度和閱讀量又有些尷尬,說是高等教育出來,其實對事物認知有限,只能應付平素學習工作,要說能跳出環境有更獨立格局更大的看法,確是做不到。譬如我自身,小學看《少年文摘》《讀者》,中學看《哈利波特》,高中沉迷工具書,大學開始強迫自己從《白鹿原》《教父》之類的小說入手,到的今天慢慢往主流上面靠,進步是有的,但是進步也有限,跳出這個圈子看category:政治,經濟,文學,歷史,能說對哪個方面有比較深的理解呢?其實一個都沒有。
淺薄的時候還能有點沾沾自喜,覺得起碼比周圍的人看書多一點,認識再深一點,只覺心驚:如此不成系統的閱讀,最終對自己能有多少益處?
這個時候偶然開始了《明朝那些事兒》的閱讀,看完以后也翻閱了許多知乎上面的評價,我自己淺薄的看法就是:確實當年明月是把歷史用一種有趣夸張又通俗,甚至是主流歷史讀物有些不屑的方式表示出來,但是當年明月最大的貢獻,是展示了他對于明代歷史一個系統的思考,他把許多事情用背后的聯系抽絲剝繭,而這種聯系是普通人上來就從正統歷史書入手時所看不出來的。
平安夜和學長學姐一起吃飯,說到這套書,學長表示之前看的時候覺得很好,后來再捧起來,大概是因為看書的口味愈發主流,對這套書便沒有之前的喜愛。我非常理解他的感受,我想許多后來對這套書表示懷疑甚至批判的人也是這樣,從驚艷到批判,是因為自己的層次越來越高,我甚至想可能我自己也有一天。但是這并不能抹殺《明朝》的功德:比如說正德時期太監劉瑾想搞倒楊廷和,把人逼走,楊廷和悠哉悠哉離開,絲毫不見慌亂 —— 因為楊廷和之前任詹事府詹事,曾經做過當時太子現在皇帝的導師,劉瑾再想整人皇帝不高興也還是整不倒。尚不論這背后的原因是不是真實,當年明月在書里諸多提示讀者注意事件背后的人物關系,反復幾次,其實就是給了讀者一個思考歷史的方式。這個點是不是正確,是不是高級,姑且不論,重要的是他提供了一個理解的基點,往后讀者再想發展,就有了一個借力點。
我數次拿起《史記》又放下,原因之一是我看不明白事情的聯系,我只能看到一連串的事情發生,最后不同的人物怎么樣怎么樣,雖然這么說很淺薄,但是對于當時的我來說,《史記》如流水賬一樣,因為我看不懂。但是看《明朝》,我漸漸有點理解該如何看待歷史,尤其是中國人情社會下的歷史和為人處事的哲學。
《明朝》的第二個益處,是通俗解釋了許多概念,比如六部是干什么的,比如約定門生。我的家庭關系非常簡單,社會關系也幾乎空白,這一點使得我對理解歷史中龐大的官宦機構有了很大障礙。正統歷史里給一句,XXX任X部XX官職,我確實看不懂。當年明月說,此人去了吏部,吏部是個非常重要的部門,因為他管人事調動。這么說,我就很理解。
《明朝》的第三個益處,是給讀者往后閱讀歷史提供了一個大的框架背景。讀了《明朝》,再有興趣往下讀歷史小說,比如《張居正》,比如《白門柳》,就沒有那么突兀,因為已經隱約有些印象,當時是什么環境,這些人是干什么的。再往大了說,中國歷史注重傳統,有了關于明代歷史的一些了解,再去看其他朝代,也沒有那么困難。
以上是一些簡單的看法,我非常敬佩當年明月有這樣宏大的歷史框架,又有這樣的耐心向大眾普及歷史,他的語言縱然沒有那么精致,已經很好地完成了寫書的初衷。讀完這套書我開始有勇氣接觸歷史,從小說到主流,也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有當年明月那樣的思維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