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還是自欺?
文:仁增旺姆
曾有一具緣道友有一心念,希望讓我在共修交流會上給大家分享自己的修行體會和心得。對比,我毫無意樂,深層原因是對人性的頑固自欺這種集體意識抱有悲觀主義心態(tài)。所以,不論在哪里參加交流會時,這些年,我都喜歡只帶耳朵做個旁觀者。
這并非一種傲慢,但似乎存在程度不輕的偏見和缺乏包容的心量。
從我參加過的共修交流會和某些老師演講會大家互動活動中,我所感受到的氛圍,時??諝庵卸紡浡埏椞桨愕脑熳鳉庀ⅰ1热?,如果老師請大家講一講自己的修行體驗和見地,有幾人能坦誠勇敢地完全呈現(xiàn)自己的困惑和真實狀態(tài)?人們會因為害怕面子遭受損壞而慌稱和夸大自己的良好體驗和心得,或者換湯不換藥地自我批評和審判,以彰顯自己的謙虛和純樸。而事實上,隨便地否認自己不但不是謙遜,反而可能是一種最大的驕傲,因為你可能在否認教法和老師,只有智慧高過你的老師才能明察秋毫地洞察你進步與否,你自己哪有資格隨便否定自己很差勁呢?
又比如,當我們興致勃勃地把自己的良好體驗和心得分享給大家,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的贊美和重視時,我們是不是由此心生嗔恚和低落呢?如果是,我們的所謂分享,我們推銷的真理,其實就是在展現(xiàn)我執(zhí)嘛,關鍵是我們是否愿意看見這一點?還是做個鴕鳥假裝看不見?
近來我思考一個問題:我寫文章或者對朋友交流和分享心得,究竟是分享油燈的光明還是分享油杯里面的油呢?如果是光明,那是自然發(fā)出的光明,那應該是沒有任何期許和索求的;倘若是后者,就要小心別把自我油杯里面的油污染了別人的身心。
還有一種情況,某些演講會場,老師可能會煽情,會員們就仿佛打了雞血似的相親相愛、高度熱情。結(jié)果卻是,等退了會場,不到一天時間,滿臉的堆笑就切換成了麻木不仁的老臉。
我對自己說,做一個敏感的人但不要做一個評判的人。事實卻是,不評判——對我們這些凡夫人類而言幾乎不可能做到的。我們在關系中,能否有五分鐘時間停止評判都很難說。那么,怎么辦呢?我相信,尊重和允許其實是一種很難得的慈悲和能力。但它絕不是一種自我縱容。那么我該如何尊重我對世間和他人以及對自己的無情評判呢?如何從評判中受益而非成為人類的道德審判家呢?
我發(fā)現(xiàn)。當我們評判他人,如果僅僅只是評判,沒有反回來檢視我們自己,那么這評判只是一種出氣,在我評判他人的時刻我把自己變成了出氣筒。當我評判他人,而沒有反過來檢視自己,這時我沒什么收獲,我頂多發(fā)泄了一番情緒,但更重要的,這增長了我的無明,暗中又一次加強了我的嗔恨習性。所以,評判他人,你必須反過來用同樣的評判審視自己,這樣,你才能受益于你的評判。
必須承認,我是個相當偏執(zhí)的人,你瞧,這就是自我評判。然而,修行的路上走過許多年之后,我的人格有了天翻地覆般地改良,偏執(zhí)特質(zhì),在面對一些具體狀況時,仍然很嚴重。
覺察,不參與。上師教導的修行方法,真的是一個非常核心的竅決。當我們覺察力越來越敏銳時,卻缺乏不參與的定力,這其實就是反復鍛煉的串習不夠。
當我覺察到自己不喜歡共修交流的原因,是因為看到人們的自欺因而心生厭煩時,不放過這個厭煩的情緒就是偏執(zhí)。偏執(zhí)是非常強大的能量,當這種能量完全向外時,能夠毀滅所有人際關系。而一旦這種能量向內(nèi)覺察,它就是不可思議的生命饋贈,偏執(zhí)的痛苦會化作頑強的生命力和智慧。
覺察,不參與的意思我目前能領會的是,當我看見自己的偏執(zhí),我能夠在當下體會一切法是因緣生,因緣法猶如電光……這種偏執(zhí)的能量和所偏執(zhí)的外境,無非虛幻生滅之相,繼而它們會自動消融于法性中。情緒越少管它越好,但越能覺察它越好;覺察心靈就夠了,不必吃力不討好的試圖管理它。心里的事讓它自生自滅,你只是覺察它就好。但同時應能看見它們的來源是執(zhí)著于一個虛妄的假我。
這就是我理解的修行。有更深洞見的道友們,很歡迎你來進一步地引導我。
而如果我看見了我的偏執(zhí)后,不是評判對境就是對自我無情地批判。那我就太狂妄了,因為我把自己當做了上帝。這不是修行,這是自欺。
我們確實沒有資格做評判家。因為,評判家的眼睛是無明的,評判家累生累世的冥頑習慣,就是帶著既定的成見去解讀世間和保護自我。
但需要警覺的是,不批判不等于不省醒,這是兩個概念,我們務必要有區(qū)分的能力才是。前者落入二元對立,后者是通過正思維來進一步看見真相。
我們在面對外在的人我是非時,內(nèi)心所有的批判和憤怒都需要用法義來糾正或者直接穿透。
修行還是自欺?我們無需向任何人求證,問自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