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于20171121
? ? ? ? 今天學習了論語《八佾第三》第四章: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 ? ? ? 這一章的意思是“林放問什么是禮的本意。孔子說:“問得太重要了!禮,與其鋪張奢侈,不如儉樸。拿喪禮來說,與其輕松周備,不如發自心底真正地哀傷。”
? ? ? ? 先說說林放。林放字子丘,春秋時期魯國人,是比干27世孫,為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林放在周敬王時擔任魯國的大夫,拜為太傅。在許多地方的孔廟中,都立有林放的牌位,把他與孔子的其他弟子的牌位放在一起,讓他們像孔子一樣享受后輩學子的祭拜。
? ? ? ? 林放問孔子“禮之本”,有兩種解析,一種認為是問禮的關鍵、根本,另一解析是問禮的本意,即定禮之初的目的。從孔子的回答,我更傾向于是第二種意思,即問禮的本意。孔子認為,仁是禮的內在,禮是仁的外顯,是反映人內在情感、美德的,這是本意,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所以,禮不必鋪張浪費,節儉就好。比如,喪禮不用辦得十全十美,只要能讓人感受哀傷就好。易在此是“周備”之意。
? ? ? ? 孔子用“大哉問”高度贊賞林放的提問,就因為林放問的是禮的本意。孔子尊崇禮的本意,不希望不足,但更不希望過頭。若不足與過頭二者取其一,孔子寧取不足。也就是,寧儉勿奢,寧戚勿易。
? ? ? ? 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是一個崇尚節儉的民族,鋪張浪費始終是為大家所不齒的行為。兒童學習的第一首古詩多為《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自小都受著這種美德教育,一茶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節約光榮,浪費可恥。作為禮儀,心到了,不一定非要多大的排場,樸素簡約,能夠表達出你的感情,足矣。我見過一些人,父母在世時并沒怎么孝順,當父母過世時搞的排場極大。這是反其道而行之。父母活著的時候能夠盡孝,承歡于父母膝下,遠過于等到父母去世后才想起父母生養自己之不易,再去花多少錢,也無非想給自己掙掙面子,非但沒有實際意義,反而更加讓人瞧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