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成長型思維”替代“固定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說的是,相信我們出生時帶有固定量的才智與能力。采取固定型思維的人傾向于回避調整與失敗,從而剝奪了自己過上富于體驗與學習的生活。
成長型思維則是一種以智力可塑為核心信念的系統的思維模式。它相信通過練習、堅持和努力,人類具有學習與成長的無限潛力。
2)用“流量思維”代替“存量思維”
只有在與外界交換能量之后,一個人才有可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樣的人就是有著“流量”思維的人,相反則是“存量思維”。
什么是“存量”思維者的典型行為?
相比在學習上給自己做出投資,他更愿意把錢存起來,讓它產生利息;相比換個更適合更有前途的崗位或行業,他更愿意繼續做現在這個安穩舒適的工作;相比將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好書推薦出去,他更愿意悄悄的收藏起來;相比與那些優秀者深入交流,他更愿意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想法。
3)用“終身學習”代替“臨時學習“,用”終身探索代替“不再探索”
很多人,在成年之后就不再探索,他們停止了對于這個世界和自我的探索,他們只想走在那條早已明確的路上,按部就班的生活,“中年危機”的到來也不過只是時間問題。
而那些”終身探索者“呢?
他們則很不同,他們對于這個世界、對自我、對他人,都始終有著濃烈的好奇之心,他們想要探索那些不懂的東西,想要解開那些難解的奧秘;不論是從一場電影、一次旅行、一本雜志,還是一次對話,他們都能從中探索到新鮮的信息、知識或智慧。他們就像是一些敞著口的容器,在貪婪的吸取著來自于外部世界的一切。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