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不易,侵權必究)
會說話就會溝通嗎?
“溝通不等于說話,有時溝通是與聽不到的聲音進行對話”。
溝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溝通是激發(fā)孩子內在強大的自省力和抗挫力,引發(fā)孩子自發(fā)改變的有效方法”,《親子溝通密碼》這樣告訴我們。
生活中常見的場景——當孩子與我意見相左時,我們則會用強力命令孩子。在單位,領導與員工意見相左時,領導怒目以對。
這些是典型的暴力溝通,因為自己的強勢而試圖使對方聽從。
從事教育行業(yè)十余年,但平心而論,我不是一個會溝通的人。溝通與性格的內向與外向無關。一個善于表達的人并不代表他善于溝通,有時你只會覺得他過于聒噪。
有幸看到這本《親子溝通密碼》,它不僅僅涉及親子溝通,而且也會給我們日常生活的其他溝通帶來啟發(fā)。今天單從親子溝通角度探討溝通的基礎。
01 對孩子也要清零刻板印象
生活中的確有這樣的情況,因為你討厭一個人,你不愿意聽他說任何話,你喜歡一個人,愛屋及烏。
因為討厭或喜歡,導致后續(xù)對其的評價,客觀來說這是不理智的,刻板印象的侵入悄無聲息,在不知不覺中,你早已被其影響。
講一個自己的故事。
前幾天,我們一家三口從超市購物出來,孩子看見有水果攤,便向我們要錢買橘子。
爸爸說,剛才超市里已經買過水果了,為什么還要再買橘子呢?
爸爸認為不能慣著孩子,想要啥就買啥。
我說,買點吧。
結果,晚上回家,孩子把橘子皮剝下來,用刀切成小條兒,晾在了窗臺上。第二天,給爸爸包在一個布袋里說,爸爸你不是失眠嗎,我姥姥告訴我聞著橘子皮的味道有助于睡眠。
孩子爸爸當時就感動了,對頭天自己的行為十分自責。
爸爸反對孩子買橘子其實就是刻板印象在作怪,而且還沒有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差點讓孩子對爸爸的愛心變成了指責。
因此,親子溝通的大前提是將刻板印象消除,要給孩子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父母也應該想一想自己對孩子有哪些刻板印象,下面的表格供大家參考。
02 關掉鯊魚音樂
心理學曾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鯊魚音樂”的實驗。
心理學家邀請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的人們在平緩柔美的音樂中欣賞圖片,人們的表情平靜而安詳。
同樣的背景圖片,當配上《大白鯊》的背景音樂時,人們立即表現(xiàn)出驚恐,身體也盡量往后移。
可以看到不同風格的背景音樂帶給被測試人迥然不同的情緒。
這個實驗說明,僅是背景音樂就能帶給人情緒上的波動。
引申來看,我們親身經歷的事情更會帶給我們情緒上的波動,這些負面情緒會影響我們的表達,甚至會帶給我們的溝通對象摧毀性損傷。
生活中我們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和我們之前所遭遇到的事件有關。
如果經歷了愉快的事情,那么對后續(xù)面對的人也會友好。反之,如果遭遇了不開心的事,身邊的人似乎也都能感覺到這種黑暗的氣場。
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尤其是要摒除在他處累積的黑暗情緒。
回到家中,家長要及時轉化消極情緒。
不能否認,有時家庭中甚至會出現(xiàn)夫妻二人發(fā)生摩擦拿孩子出氣的情況,這更是要避免的。
關掉鯊魚音樂,因為你面對的是你最親愛的孩子。
03 媽媽很累,你理解媽媽嗎?
當我們?yōu)楹⒆愚鸪贪逵∠螅P掉鯊魚音樂之后,我們也應該有意識培養(yǎng)孩子理解父母的同理心。
“當我們無條件地滿足孩子,會讓孩子理所當然地覺得,父母的需要都不重要,我自己的需要凌駕于一切之上。”
“我們要看見孩子的需要,更要引導孩子去看見父母的需要,愛孩子更要引導孩子愛他人。”
自古以來,儒家思想倡導“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由家庭中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以此推己及人愛大眾。
于家庭教育而言,同樣如此,絕對不能培養(yǎng)出只愛自己的自私的人。
時至今日,家庭中對孩子的關注越來越多,由此帶來的就是溺愛的問題。而溺愛中的孩子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只考慮自己的需求。因此,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真正理解父母的辛勞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讓孩子真正理解父母的辛勞?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擺事實。
告訴孩子你一天都做了什么事情,同時,回到家中,一定要讓孩子參與到家庭勞動中來。
綜上三點是親子溝通的基礎,也應該是優(yōu)秀家長的標配,在明確了溝通基礎之后,我們可以進一步關注溝通的原則和方法。后續(xù)內容會與大家繼續(xù)分享。
寫在最后:
《親子溝通密碼》作者以丹尼爾 戈爾曼的情商理論和馬歇爾 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學為基礎,結合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成果以及國際協(xié)作和商務他盤的工作經驗為我們呈現(xiàn)了可操作性極強的溝通方法。此書值得閱讀!
END
圖片來源網(wǎng)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