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汪貴貴
“我不是矯情,是真的不舒服”
今天,看到一個10天前的“舊聞”,讓我難受了很久。
邵青今年32歲,剛剛生過二胎,正在坐月子。可是,6月4日,邵青因“突發心臟呼吸驟停30分鐘”去世。而在事發前十天,她曾多次因“心臟難受”向在外喝酒的丈夫孫某求助。只是,孫某從來沒有正視過她的需求。
邵青的大女兒今年9歲,今年5月剖腹產生下二女兒。出院后15天,6月4日,邵青猝死。
邵青的母親從女兒相機為她選遺照,發現了懷孕時期的備忘錄以及她與丈夫的微信對話。
微信對話里,邵青多次哭著發語音給孫某,說自己心臟難受,請他回家。但孫某回復“在外面有點兒事?!?/p>
對于邵青所懷疑的“找小姐”,孫某自己說是因為工作上的事情和朋友商量,到凌晨2點多才結束,期間喝了些酒。
從這些對話里,能還原邵青和孫某的日常相處狀態:
邵青在家帶孩子、養胎、坐月子,孫某總在外不愛回家。
邵青訴說自己的痛苦和不舒服,孫某可能只認為她矯情,并不真的放在心上。
事發之后,孫某辯稱,結婚十年,感情一直很好,每年520都會給她發紅包、買禮物,“感情不好我們怎么可能會要二胎?”去年暑假,一家三口還去了泰國旅行。懷二胎之后,邵青辭職了,家里開銷都是孫某一人支撐。
妻子去世,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孫某也很痛苦。面對丈母娘的指責,他自責,同時也很委屈。
在這個男人的思維里:“我辛苦打拼,不就是為了這個家嗎?”
這樣的結局,讓他想不通。
被說成“對妻子冷漠”,他更想不通。
孫某到底有沒有出去“找情況”,這事先不說。這件事最讓人心顫的地方在于:妻子都已經痛到快要心臟猝死了,丈夫卻并沒有真正重視和關心。
在男女的思維差異里,女人愛用“嘮叨”來“描述問題”??杉词古艘槐楸榈卣f,男人都太容易把女人的訴求當做“小題大做”“矯情”甚至是“作”。
夫妻之間常常陷入邏輯絕境。就像是邵青和孫某。
邵青的談話重點是:“我心臟疼”“你不管我”“你是不是找別人了?”
孫某的重點是:“我沒有找別人”“你不要總是瞎猜”。
那個最重要的“我心臟疼”卻被孫某忽略掉。
他們之間的溝通,就這樣陷入了死循環。
從始至終,雖然他們天天見面,但孫某并沒有真正“看見”妻子。
可能,邵青最想讓老公知道的事實是:“我不是矯情,是真的不舒服?!?/p>
那個對的人,就是能“看見”你的人
有一個姑娘在這條新聞后面評論:“我老公在我懷孕期間哪怕是出差都小心翼翼地帶著我。最后一個月,臨近預產期了,直接請假一個月在家陪我。
有時候,我叫他第一聲他沒聽見,再叫第二次我都會覺得委屈到哭,他都會不厭其煩地哄我說他錯了?,F在寶寶出生他更加貼心,坐月子不管多晚,我哼哼一聲他就起來聽候差遣。真的,嫁對人真的真的很重要?!?/p>
什么是嫁對人呢?不過就是嫁一個能“看見”你的人吧。
就像是這個姑娘的老公,他肯定是不能真的體會女人懷孕生子的辛苦,但他愿意去“看見”身邊這個人的喜怒哀樂,試著去“共情”,去“體貼”,去“照顧”。
看《那年花開月正圓》,吳聘被人稱為“最想嫁的人”“寵妻狂魔”,也是因為他“看見”了周瑩。
他們是從原生家庭到后期生長壞境都完全不同的兩個人。吳聘是吳家東院的少爺,知書達理 、家教森嚴。周瑩從小沒有娘,跟著爹走街串巷、賣藝行騙。
吳聘不吃“路邊攤”,但他充分尊重周瑩的口味,陪著她買甑糕。老爺太太們都對周瑩不滿,唯獨吳聘看到她的經商天分。
愛、尊重,然后看見她的價值、理解她的情緒、明了她的情緒訴求。
常常會有人說,男人和女人來自不同的星球,兩者的思維之間有巨大的鴻溝。
男人的大腦被設定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女人的大腦被設定為:建立關系、維護關系。男人天生從事情里得到安全感;女人則天生從與人的交往里尋找安全感。
所以,男人總在問:“到底是什么事?”女人總在答:“你到底愛不愛我?”
像是雞同鴨講。甚至是,太多真正的產后抑郁,都會被男人戲謔。
能彼此“看見”,就顯得尤為珍貴。
天天見面,但不一定彼此“看見”
哲學家蘇格拉底和妻子最廣為人知的故事是:蘇妻一直被稱為“潑婦”,有一次,蘇格拉底和朋友在高談闊論,蘇妻為了一件瑣事直接沖過來罵。
罵完之后,蘇妻端著一盆水,澆到蘇格拉底頭上。蘇格拉底摸了摸臉上的水,笑著對朋友們說:“我就知道,雷霆之后必有暴雨。”
他們這段愛情故事的完整版,是這樣的:蘇妻克桑蒂貝比蘇格拉底要小30歲,典型的老夫少妻。
蘇妻確實很喜歡撒嬌任性,非常情緒化。蘇格拉底一生致力于哲學,沒事就到廣場上找人辯論,或者在家里和朋友“談話”,而且是白+黑,不停歇。
作為古希臘哲學的奠基人之一,蘇格拉底對于哲學像是“瘋魔”了一樣,自然也管不了家庭和小孩。更可怕的是,作為妻子,你根本別想跟蘇格拉底辯論什么,因為你永遠都“贏不了”他的雄辯。
蘇妻的生活不容易,蘇妻的脾氣也不好,但他們依然很相愛。
據說,蘇格拉底請人吃飯,蘇妻認真做飯,還生怕自己廚藝不好、菜色寒酸,一直很緊張。
蘇格拉底安慰她:“沒有關系,如果他們懂得道理,自然就會接受,要他們不接受,那就說明他們不明事理,大可不必為此煩惱?!?/p>
蘇妻非常嘮叨,連蘇格拉底的朋友都受不了了。蘇格拉底問他“你不會介意鵝的咯咯叫吧?”朋友說:“當然不介意,但鵝可以給我下蛋啊?!碧K格拉底說:“克桑蒂貝也給我生孩子了??!”
這比喻雖然俗氣,能看到的是:蘇格拉底是真的“看見”了妻子的付出。
蘇格拉底臨死前,蘇妻抱著孩子守在身邊。等蘇格拉底的朋友來了,她即使很想繼續陪伴,也還是出去給他們留時間:“這是你們最后一次談話了。”
她當然珍惜最后相處的分秒,但還是選擇支持蘇格拉底的“談話事業”。
他們之間的“愛”,不是甜言蜜語,沒有時刻陪伴,不一定“懂得”,但都在試著互相理解。
即使蘇格拉底的思想格局、思維方式和妻子完全不同,也并沒有因此“漠視”她,更不會想要以自己的標準要求她。
男人和女人的思維差異,就像是,他在備考數學,她在備考語文。
男人列出各種方程式,最終目的是算出那最后的得數;女人用盡各種詞語,是為了描述清楚某種事物或表達自己的感受。
男女之間的矛盾根源在于:男人總以為女人應該懂“1+1=2”的直接;可女人實際上在想“1+1=3”的浪漫。
女人發脾氣,有的男人覺得她無理取鬧,有的男人卻看到她的不容易。
如果孫某能早點兒試著去和妻子共情,可能就不會發生猝死的悲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