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人們常用這句佛家經典來勸說做錯事的人去承認自己的錯誤,擔負起責任,做出正確的選擇。都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世間行走難免會犯錯,我們都無心或有心的傷害過別人,也受到過別人的傷害,可是你是否為你的每一次“無心之失”都真誠的悔過,向你傷害過的人表達真誠的歉意呢。我很肯定的說,沒有。
走在路上,撞了別人一下,你會連忙說“不好意思,對不起”,打翻了別人的水杯,你會說“我不是故意的,對不起”。類似場景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我今天要說的卻不是這種,是比這類更加嚴重,也更嚴肅的一些道歉。
你能否想起你上一次鄭重其事的向別人道歉,希望獲得他人原諒的時候嗎?如果有這樣的道歉,你一定會印象深刻。但是估計很多人都沒有,或者時間久遠。我就是這樣。
認識到道歉對于我來說很難源于一次和上司的沖突,沖突事后我明顯的認識到自己有意氣用事,情緒影響而態度不當。我想去道歉,可是最終沒有。從意識到需要道歉,到如何道歉,再到鼓起勇氣準備道歉,直到最后的道歉未果,這期間的心理變化是很劇烈的,甚至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為什么道歉會是這樣難得一件事呢?
1、難以預料的后果
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羈絆都是相互給予的結果,你對別人的付出能夠得到別人對你的回饋,或者你自己能夠通過付出這一行為而得到回饋,這樣才能讓一段關系繼續的深入下去。假使你的付出是明知沒有回饋的,這樣的事兒估計不會有人去做。
道歉就是這樣一件你付出了,但根本不知道是否有回饋的事。如果別人能夠原諒你,這自然皆大歡喜,但如果不能夠原諒你,甚至更加的指責你呢。我們最懼怕的就是這種結果,我們思前想后,終于能夠承認自己的錯誤,幾經波折讓自己有了勇氣去行動,這與得到這樣一個結果而言,代價實在是太大了,我們不愿意冒險。
道歉很困難的人常常會往壞結果的一面想:
“我承認自己的錯誤之后,對方是不是會更生氣,更加嚴厲的指責我,那時我就沒有反擊的能力了。”
“我道歉了,這件事的所有過錯豈不是全部要我承擔?”
我們會害怕這成為自己的痛腳,被別人一次次提起,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就如同我們不愿意和債主同事一起聚會一樣。
2、自我否定的痛苦
我們常常會迷茫,自己也不認識自己,不知道什么是自我,在這條路上我們走的心力交瘁,就更別提還要去否定自己,懷疑自己是如何的讓人痛苦的事兒了。把做錯事和個人品質聯系在一起是常常見到的,認為你做了這件不好的事,你就是一個壞人,行為與品質緊密結合,也讓我們懼怕道歉。打印報告忘了加頁碼,你就是一個粗心大意的員工;用過的東西沒有放回原處,你就是一個自私的人。一直在向好人道路上前進的我們很難接受這樣的看法,我們的道歉只是出于我們的愧疚,并不是恥辱,我們只是一次錯誤的行為,并不能決定我們是一個不好的人。
3、道歉無用
有一句話非常出名,很多人都聽過甚至還借鑒過,就是“道歉有用的話,還需要警察干什么?”讓很多人覺得道歉無用。這句話應該是應用于那些故意犯錯、道歉不能解決矛盾的事情上,而我們通常所面對的是因為無心的,不是有意為之。有情緒影響的口不擇言,有行為莽撞的無心之失。
當我們面對的是一些嚴重的錯誤也會產生這樣的念頭。
“都已經這樣了,我做什么都沒用了。”
“我深深的傷害了她,不配得到原諒,就讓痛苦來的更猛烈些吧。”
“道歉又能怎么樣,事情還能回到過去嗎?”
在我們還沒道歉的時候,我們卻代替別人做了決定,給自己定了死罪。人無完人,人都有犯錯的時候,但是也需要改錯的機會和行動。在恐慌下我們選擇退避,只會讓錯誤延續,不解釋、不道歉只能讓關系更加的僵硬,冰冷。
4、中國文化環境讓人不擅長道歉
在中國幾乎很難見到長輩對對晚輩道歉,更早一些的年代甚至這種行為會是晚輩的罪過。即使長輩意識到錯了,想表達一下自己的愧疚,但一開口總是打著“我這都是為了你好”的標語,這不是道歉,這是二次傷害。
2016年有一部劇很火,叫《瑯琊榜》,故事的主線就是一個讓皇帝認錯的過程。潛心謀劃,刀光劍影,最后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皇帝也沒說一句“我錯了”,而是說“朕都是受小人蒙蔽”。
我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怯于為自己的錯誤行為道歉,我們拼命想保護內心不安的自己,最后讓受困于內心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