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些人在過著你想要的生活——《乖,摸摸頭》
一、別人的故事
大冰的故事看完了。不,是他朋友們的故事。感慨怎么能有這么一個人全天下地去結識好友,傾聽故事。故事本身或許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人。是誰在憶、是誰在聽?
初中、高中有一段時間,總看很多《讀者》、《意林》一類的書。短短一篇聊聊幾字,承載幾個人半輩子乃至一生的苦辣心酸。看得認真時,總覺得借著別人的視角過了一遍遍各式的人生。多半是各類特殊的境況集合,看多了,總安慰自己別人經歷過那么多苦難、而自己平平淡淡不就是福嗎?
是暗示,也是一種不懷好意的自我催眠,讓自己在現定環境下幸福感滿滿。高三時,哥姐外出工作的工作、讀書的讀書。有次,在家看到爸媽拌嘴,竟然幸福地笑了。想著自己不久后也要他鄉求學,而此刻能感受家庭“生龍活虎”的爭辯,聽不到拌嘴的主題、觸達內心的卻是滿滿的幸福。
那段時光,每次難以找到平衡點,便會拿起《讀者》從頭翻到尾,生怕漏掉某個能讓我頓悟成佛、突飛猛進的神奇故事。然而并沒有找到,只是那些故事還照講著,我也認真地看著。看他們經歷各種親情愛情友情的劫難,最終死而復生團圓美滿的結局。是有些結局慘烈點,而無論如何,故事不斷暗示我:世上總有比你慘的人,而且他們最終都還很幸福。
我繼續看著,然而故事還是別人的。
我繼續看著,以為自己在成長。
二、自我
故事,每個人都有。大與小、新與舊、主或次、喜或愁......
看了再多的故事,也過不好人生的大把。畢竟故事是別人的,生活是自己的。高考備考后,不再看《讀者》。一晃好多年過去了,每每跟人提起之前看《讀者》的時光,都充滿了興奮與懷念。懷念那個用別人的故事溫暖自己的時光。自愈能力慢慢變成了跟身邊的親人朋友的訴說與文字。著實少了過往的深沉感、厚重感。那時重在感悟、現在重在表達。
高中時代的過去、意味著獨立;大學時代的過去、意味著成人。在故事中,也才真的成為主角。戀愛結婚、親情陪伴、職場闖蕩。。。是故事,更是生活。
看大冰書里講的很多故事,許多細節也記不住了。但每個片段交織顯現的是真實二字。質樸的、就像是自己身上發生的;離奇的,往周圍看看,隔壁年邁的長者、對,或者滿臉的滄桑就是印記。而真實感源于生活,能真切感受到的情感激流、必然也是自己或深或淺地經歷過的。只是沒有果敢地,把他說成是故事。
故事是自個的,能在別人的故事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故事。
三、故 . 事
光滑青石,鋪滿濕漉雨巷
雨露成詩,朦朧如煙江南
小鎮家鄉,漁歌唱晚
米高蘆葦蕩
飄動搖晃
靜時光
琳瑯
慢
這里的人
也有出去的
故事一大段
寫著海風徐緩
星漢燦爛
爾后,故事
故是追憶過往
事而獨走萬難
他問,與我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