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里機會和誘惑太多,你要懂得撇下誘惑,懂得取舍,做最想做的事,并且一定要積極投入。人在一生中不一定什么都要嘗試,但嘗試了就要做出點兒什么。”
苑子文的這段話可以讓更多的大學生明白取舍。
在應試教育的當下,更多的人在初高中時代把目光放在了教科書上。初到大學,各種社團活動、競賽活動向自己砸來,當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會有種不知取舍的迷茫,有種不想失去的彷徨。
其實還是十八歲的孩子,更多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曾經我們被應試教育規劃,只知道自己要好好讀書,哪怕一個特長,可能都是為了讓自己進大學容易那么一點點。
可到了大學呢?自己想要什么?沒人會為你的內心發聲。可能連自己都無法為內心發聲。
為何說現在大學生思想僵化?因為四年下來,很多人還是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已習慣被規劃人生。想想一個人做著是自己內心深處不喜歡的事,如何激發他內心深處的能量!很多人進入大學,不是選擇自甘墮落就是一頭扎進教材里,這樣如何健全自己?如何尋找自己的內心?當一個大學圖書館里坐著的全是準備考研和職考的人,是不是應該反思?自己真心熱愛學術?還是只想延長畢業?自己真心熱愛這個職業?還是只因這個職業有錢途?每每在一群考研的面前翻閱著自己愛的雜志、小說都有些不自在,感覺自己是一個另類。
難道不是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更容易獲得成功?誰的青春不迷茫里的林天嬌,十年后的她成為優秀的天文學家。而十年前,她被規劃考清華大學金融學。高翔的出現,改變了她的一生。可不是每個人的人生里都有一個高翔,更多的是要靠自己。
靠自己,那在發現、追逐自己喜歡的路上,一定要學會取舍。不要認為感覺對這個有興趣,參加!對另一個有興趣,參加!第三個,第四個...我們沒有分身,不可能事事求全。術業有專攻,所有的興趣里肯定有最大的一個,如果沒有,那還需要進一步發現,或者感興趣的其實都是有指向同一個最終方向。
俗話說,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要做就去做最喜歡的事,大學只有四年,時間不等人,如果想做出一點點成就,就請學會專攻。
當然,誰都不是一開始就清晰自己的方向,經歷了迷茫,經歷了痛苦,才堅定了方向。大一的同學,還有多選擇的余地,但大二大三,真的要好好思考。
不管在哪個年齡段,其實都要明白,有時候的舍,是放下亦是拿起,是迷茫亦是成長。專,有堅持亦會有彷徨。
劉同曾在《誰的青春不迷茫》一書中寫到,其實每個人都不曾因為苦而放棄,只會因為扛而成長。做自己就要會扛。
其實,拼了命盡了興的青春,都是為了做我們更好更真的自己。年齡的增長,三觀的健全,人生的軌道更應自己修筑。
迷茫與彷徨,我們都要走,不辜負,不拖沓,也堅強。在此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