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最好的祝福無非平安二字。
每年的春節,年味漸濃的時刻,都在忙著歸家的行程,歸心似箭般與親人團圓。
春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聞名遐邇的春運二字,應該也是屬于中國。游子歸來,山長水遠,全家團圓,回家是深沉的期盼,聚餐吃飯是溫暖的陪伴,再忙都有團圓時光。
記得在一檔節目中,舌尖上中國里說:“中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鄉,是懷舊,是留戀家的味道”。
是的,中國的美食中,很多菜肴里寫著美滿幸福,寫著吉祥如意……每個幸福的家庭都離不開一個熱騰騰的廚房,節日的傳統,流傳千古的食物,每個地方的地域文化都大同小異,食物成了情感交流的載體,鄉愁也總與味蕾相連,最是不可缺少的就是除夕的年夜飯。
兒時的回憶里,家是不管你多晚回來,總是有人為你留一盞燈,為你熱一碗飯菜,為你留一道門。節日里只要靜靜的等待,不準胡亂說話,不準隨意翻動節日的食品,等待父母把一切做好,忙碌之后,一家人坐下來一起開吃,一邊聽著爸爸說,魚啊就是年年有余,丸子啊就是團團圓圓,蓮藕啊就是好運連連……
兒時只知飯菜香,卻不懂團圓意。
長大了,還沒來得及陪伴雙親,還沒好好的承歡膝下,就要走進社會,開啟自己的人生之路,就和同學南下尋找遠方的理想。
懵懵懂懂的年紀,一直都是接受校園教育的人啊,對剛剛踏進的社會,陌生又好奇,不遠千里的追隨著時代變遷,南國的水土,嶺南的風光,帶著憧憬的心愿慢慢適應著。
行走遠方的人,氣候不適應,飲食不習慣,言語不能溝通……開始思念家的味道,雖然那味道遙不可及。
林語堂說:“幸福很簡單,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的飯菜,三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四是跟孩子做游戲。”
都說歲月漫長,有時候時光如同廊檐下的風悠忽而過。哭過笑過,痛過累過,很幸運,愛上的那個人剛好也愛我,身在異地他鄉,不知道是不是孤獨在作怪,還沒有得到父母應允,已經飛蛾撲火的淪陷了,這也是母親至今對我都有的怨言。
愛情是一種情感,婚姻卻是一種格式,需要經營。在自己的家庭里,遺憾的是因為遠嫁,每到春節期間,倍加思念故鄉,思念親人,慶幸的是婆婆一直對我很好,生養了三兒三女的老人家,身體很好,忙碌之余,就是愛打麻將,前幾年還好,近幾年身體機能下降,玩起麻將就忘記時間,年紀大了,玩一次通宵就會住院一次,讓人頭疼的是總是不記事,養好身體又繼續。
雖然多次被幾個姑姐告誡,不準給老太太錢,怕她控制不住自己,但是還是心疼她眼巴巴的感覺,看到我就說,她太無聊什么的,無論老太太怎么樣,我都感激她這么多年的愛護,想想,比自己的媽媽對我還要細心,婆婆教會我很多種做菜的技巧,每年的歲末,提前囑咐好過年的風俗人情,做好南國的新年用品送來。記憶中,每年都要做煎堆,油角,都是我喜歡吃的小食。
過年做的煎堆,意味著 “煎堆碌碌,金銀滿屋”。早在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已有記載:“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祭祖先及饋贈親友者也。”
我看到婆婆每年做的煎堆有實心的,有空心的。我常常是把漂亮的挑選出來供佛,其他的就放著吃,實心的外皮是糯米粉,里面是爆米花,寓意金玉滿堂,團團圓圓,蜜意連連。而空心的煎堆不是純粹空心,里面也有少少的紅豆沙,外皮上卻是布滿了芝麻,寓意新的一年,芝麻開花節節高,軟糯香甜,好吃極了。
聽老人家說起以前,做煎堆是件非常隆重的事,要把孩子們都趕出制作間,還要一邊油炸一邊說吉利話,以祈求來年的好運……就感覺和我兒時的記憶一樣,我的父母也是這樣,除夕那天不準胡亂說話,只能說吉祥如意語。
雖然南北各異,地域文化也有差別,但是歲末年初的風俗習慣都是一致的,寓意也是一樣,祈求團圓美滿,平安幸福!
在生命的長廊中,深知簡單就是幸福,即使平淡如水,靜靜流逝的光陰里,有親情,有美景,有暖意……便是所謂的幸福。
幸福就在平淡的溫暖中,踐行著節日的使命,于一切溫情冷暖中,赴一場春天的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