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杯甜酒
前陣子和公子聊天,聊到素質,兩個人不約而同地開始吐槽生活里碰到的讓我們頭大的人。什么高鐵上占著你的座位睡覺,你叫她,人家還跟你不樂意的大媽;什么不懟人就不能好好說話的熟人;還有那種拿著自己的觀點非要壓你一頭的小公舉;甚至還有拿放人鴿子當家常便飯的朋友。
吐槽到最后,所有的不滿和怨氣只能化作一句“真沒素質啊”的空洞感嘆,但知道自己對這些人并沒什么辦法,便只能調整自己繼續硬著頭皮和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何為“有素質”,何為“沒素質”其實很難講,如果單單以自己的三觀來界定一個明確標準的話未免過于主觀。但是想來普世觀念中最能被公眾所接受的界定標準大抵就是教育和道德了。
學生時代的我其實算不上一個優秀的學生,在學業上靠著一點小聰明倒也能混個不算太看不過去的成績,但如果要問我實打實地在功課上付出了多少,我真的說不出來。大抵是因為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個很會給自己減負的人,物理學不好,選文科就好了;數學太難,把簡單的題都做出來就好了;英語嘛,底子還不錯就不用使勁兒學了。
現在看來,當時的種種恐怕只能用年少無知來形容。因為年少,所以不知孰輕孰重,所以無形之中失去了比我想象中多得多的東西。
這學期上課老師逼著我們讀亞里士多德的尼格馬可倫理學,里面有一句話用來形容年少無知怕是再合適不過。他說:“青年人不但在歲數上年輕,而且在品格上也幼稚。他們的缺點不在于少經歷了些東西,而在于縱情使氣,在生活上追求那些個別的東西。”這話放到我身上不能再貼切,長大后的我常常會想,如果當初在我選擇放棄那些我不情愿去做的事情時,有人推我一把該有多好。
從小父母嬌慣我,我不愿做的事從不勉強,如果說逼著我學的大概只有兩樣,一是奧數,二是滑冰。就這么兩樣,后來我媽還很懊悔地覺得當時有那個精力讓我干點別的去好了。
吊兒郎當地成人以后,我回頭看,一路上我堅持下來,并始終為我所用的,似乎只有二胡了。我從小學琴,人家都去學鋼琴小提琴的時候,小小的我抱著把天橋賣藝老大爺同款二胡在家咿咿呀呀地拉著,這么一學就是十幾年。同齡小朋友的動畫片時間我在練琴,同學們結伴出去玩的時候我在練琴,難得可以出門的時候也要被我媽耳提面命地問今天練琴了嗎。
對于彼時還是小小少年的我,練琴這件事簡直就是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壓迫感和危機感自不消多說。
但長大以后,這個自幼堅持下來的愛好帶給我的東西遠遠多于童年時代記憶已然模糊的痛苦。也是長大以后,接觸了更多更難更折磨人的東西后我才懂得,任何一樣需要學習的東西,無論你最初對于斯有多大的興趣和向往,在入門的那個階段,也只有大量的無聊的一眼望不到邊的基礎性工作,枯燥乏味消磨耐心恨不得撕書砸琴的時候一定比你從中得到的愉悅要多。
這些枯燥的重復性工作不停地消磨你的耐心,學新東西需要面對的困境讓你失去最初的興趣,在這種時候,唯一能夠幫你堅持下來的就只有毅力和意志力,說白了只有三個字,不放棄。因為只有當最后歷盡千辛萬苦終于站在群山之巔的時候,才能看到最初自己最想要看到的風景。
指法練手,聽音練耳,品曲練心。當我在可以準確get到一段旋律中不合的位置的時候,當我可以幫朋友翻譜子的時候,當我可以找來喜歡的曲子自己練的時候,我方才懂得這十余年中我得到了什么。
也許是更靈敏的手指和聽覺,也許是從樂曲中感受到歡愉或悲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一種對于藝術的鑒賞力,那才是我在今后的人生中可以稱之為素質的東西。
常有人怨天尤人地說自己沒有得到上帝的金手指,沒有好嗓子,沒有好身段,寫不出一手好字,畫不出一手好畫,做不到引經據典,做不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更別提掌握一門流利的外語了。
但當你在質問上天自己沒有被點亮技能點,不曾體會別人的光鮮時,有沒有想過自己付出過什么?當別人在堅持著用日復一日的重復練習打基礎的時候,自己在做什么?在一路到現在的成長過程中,可曾有一天認真地對自己說:“我今天要努力去做好某一件事,無論它多枯燥多無聊多困難多折磨人,我都會一直做下去。”
換言之,當你在對上天提要求的時候,有沒有順便給自己也提點要求。
自幼便被提溜著專心學習的我們,其實也是到了長大以后才明白,所謂高雅素質的養成比考個好成績,好大學,找個好工作要難得多。任何的光鮮和榮耀背后都是無法被人感同身受的痛。你看大表姐劉雯在維秘舞臺上大放異彩,可參照她的食譜和運動量,又有幾個人能堅持下來呢。
素質是什么,是你過往人生中走過的路,爬過的山,越過的低谷和嘗過的甜,吃過的苦雜燴成一種虛無縹緲卻溶于骨血的東西。它可以是寬懷,可以是悲憫,可以是你對于某件事了然于胸的自信,甚至可能僅僅是比別人多一點的耐心。但更多的,一定是從幼年時起便逐步形成的三觀,寄托于父母的言傳身教,寄托于培養過的興趣愛好,寄托在長大成人過程中的日日夜夜。
那些一路堅持下來,一直在做的事,是它們,是所謂素質的基石。
所以說小時候學的東西有什么用,那些稚齡時被家長逼著搖頭晃腦背完的書,練過的琴,寫過的字,壓過的腿,跑過的步都有什么用。因為背過“落霞與孤鶩齊飛”,所以能方能理解“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境;因為把童年分了一部分給筆墨紙硯,方能放膽自嘲“大不了以后去賣字”;因為曾在練功房里鼻涕眼淚留一臉還堅持著練功,才有若干年后他人眼中亭亭玉立,舞蹈家的身材。
那些小時候學過的東西隨著成長,逐漸變成腳下的磚,托著我們一步一步看到更高更遠的世界,在那樣的高度方能清楚知道自己擁有什么,所以才能保有一身清高傲骨,永遠,永遠都不怕被人瞧不起。
我想,這大抵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自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