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風吹過的無數街道,可是你不知風從哪兒來,風究竟在拂過街角的尾后又該去向何方,此時的你只能空留一聲哀嘆。就像所有裝飾大樹的葉子,從最初悄無聲息的萌芽狀態開始生長,到了落季的時候,一片、一簇隨著風旋轉起舞,有的是化作春泥更護樹,有的是飄到階梯上,最終無人問起它們要去哪兒,生命也如這般無始無終,飄渺虛無。
而我在未經過仔細地思索之前,正如那風,那葉,常常在孤單的時候,因景生情,發出感嘆: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將要去向何方?這樣的哲學思考會讓我不斷尋找生命的意義。于是趨于內心的思索讓我仿佛做了個全身檢查,比以前更加了解自己。
曾經的我夢想著和所有偉人一樣腳踏大地,然后站在高高的山峰上發出洪亮的吶喊:“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然后自我應答道:“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種看今朝,主沉浮的勇氣如今再也無法在心中肯定地表達,因為我明白我還不夠那樣的魄力讓自己站在偉人之巔。漸漸地,漸漸地我發現人如浮萍,在寥廓的天空里只是一片掠影。這樣的認識總是隨著知識的增加,思考深度的不斷拓寬而出現的。原來,我僅是一個平凡的人。
我雖然是一個平凡的人但卻不平庸,不會出現一輩子碌碌無為的狀況。我有自己的思想,盡管思想是一株葦草;我有自己的追求,盡管追求是每個人都向往的美好;我有自己對生命的感悟,盡管每個生命都會經歷從出生到死去的過程。我依然可以驕傲地說我不平庸。
我是一個異鄉人,或許青春時的游子身份讓我在老年的時候能做一個安分且安穩的故土人。從小在鄉村長大,后來跟著父母來到城市讀書,現在經歷了一個南方到北方跨越,背上行囊跟著火車一路向北……無論走向哪兒,我的身體里仍然流淌著家鄉泥土的血液,那份質樸一直陪伴著我,散發著一股淡淡的鄉愁。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在只身一人時,用筆觸記錄我的心跡。我是一個感性之人,小心翼翼地呵護流淌在身體里最初的血液,為生命的點點滴滴千千萬萬遍。
和每個人一樣,我來自母親的肚子里,很幸運地未被拋棄,而是在他們的呵護下順利成長。那是我身體成長的部分,雖沒有傾國傾城的貌美,可是仍然有亭亭玉立的姿態。然而思想成長的我來自書籍,來自刻骨銘心的經歷。書籍似海,我總是在大海撈針,尋找一些符合自己追求的書籍。讀余華的作品感悟人生、活著的意義;讀名著小說,暢游在現實與夢幻的空間里,然后有了自己的領悟,為自己以后的人格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羅素曾說:“我為什么而活?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 而對于我而言,這經歷由愛情和知識組成。對于愛情,由渴望到害怕再到平淡的過程讓人煎熬,明白了可遇不可求的真理,愛你的人會為你設身處地著想的溫暖。對于知識,常常俯身傾耳以請,以這種方式面對老師、同學的求解,度過了高三難熬、困惑的日子。知識無限,重要的是如何去了解,如何保持一顆好奇心去關注知識。這就是現在的我,來自家庭的培養,來自思想的成熟,慢慢地成長。
爸爸曾對我說:“只有遠走才能高飛。”的確,我要走向更遠的地方,在旅途中感悟人生的目的地,走了很遠很遠以后,發現暮年的我最終還是每天聽著屋檐前的風鈴發出清脆的聲音,固守老屋。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在前行的道路上,我要追求人格的偉大,爬上山頂的巔峰,看看俯身于腳下的村莊、人群,懷著一種激情去做自己值得的事,經歷一次終生難忘的執著。在經歷了風口浪尖后,如此才能收獲一份看云卷云舒,看傍晚的夕陽滑下山坡的淡定與從容,以一種大家的風范老去……
吾日三省吾身。只有不斷的審視內心的追求才能夠讓未來走的更堅定。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人生方可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