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公司【重新認識公司】
提綱
背景:人們對“公司”的普遍認識
沖突:公司治理思想的缺失是因為對公司的理解不足
問題:公司的真正含義、文化內核
答案:怎么做
什么是公司?談到這個問題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會覺得很簡單。什么是公司,不就是從事盈利性生產經營活動的法人單位嗎!看看滿世界的各種公司,裝修公司、服裝公司、食品公司、建筑公司、房地產公司、互聯網公司等等等等。很多人在做生意,很多人在開公司,一句話,公司就是做生意的嘛!這種理解有錯嗎?并沒有,但是不夠全面。
為什么這樣講呢?因為很多人都知道公司是什么,但是卻沒有能夠很好的治理好自己的公司,沒能很好的利用好自己的公司。
我們認識世間的每一個事物,如果只看到表象,不夠深入和具體的話,我們就很難理解它的內核和本質的東西。很多人對于公司的治理都是流于表面的,往往依靠的是一些基礎制度和經驗,這些東西固然重要。但是就像我們了解一個人一樣,你不了解他的過去,你不了解他的思想,你不和他進行深入的交流和共鳴,也就很難達成一致。我們人和公司的交流同樣非常重要。在公司管理運營的過程中,管理技能是具體的工具,但是管理思想的缺失,是我們不能找到問題本質的原因。我有一個習慣,就是學習任何一樣東西,必須要了解它的本質和基本規律。因為現象是多變的,但是內在規律和本質是不變的。所以必須要了解一個東西的本質,你才能更好的掌握和使用它。想要治理好、經營好公司,就必須深入的認識公司這個事物的真正邏輯。
從公司這種商業實體的發展史來看,不過是近代幾百年的事情。“公司”這個名詞在中國是個舶來品。我們先來看看公司是怎么誕生的;真正現代意義上的公司是誕生在歐洲的荷蘭,叫做東印度公司。就是向中國傾銷鴉片,發動鴉片戰爭的那家公司。
它的起源是源于一幫歐洲銀行家的野心,17世紀的荷蘭資本家面對大航海時代的巨大利益,刺激了他們的欲望不斷膨脹。當時的荷蘭在海洋貿易中是老大地位的,從東西方的香料貿易中獲取了大量利益。全世界殖民地的財富源源不斷的涌向歐洲。荷蘭的資本家們萌生出了集中更大的資本來驅動商業運轉的想法。當時他們在阿荷蘭想要成立一家大型的商業組織,需要650萬荷蘭盾,但這在當時是一筆巨大的錢,盡管資本家們很富有,但還是不能只靠自己就籌集到這筆資金。于是他們想了一個好辦法,讓大家把錢籌集起來,成立一個獨立的商業組織,這個商業組織的財產是獨立的,而參與人可以有很多,包括阿姆斯特丹的全體市民。并且以50荷蘭盾一股的價格確立了股份,確立了利潤分配的制度,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就籌集了超過650萬荷蘭盾的資金,就這樣,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了。這是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公司。
后來東印度公司通過這種體制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并且把這種體制推廣到了全世界。直到今天,我們所采用的公司制度都是基于當時的理念和結構。
到了近代的中國,當Company這個詞語和概念傳入之后,中文里面其實有許多詞語可以用來翻譯和命名他。但是為什么用了“公司”這兩個字呢?
這個就要談到中國農耕文明的起源時期,在原始社會,人們都是狩獵和采集來維持生存,相互協作。當時的人們在創造文字的時候,這個“公司”的“公”,在甲骨文中的寫法是上面一個“八”,下面是一個“口”,這個“八”的意思就是用刀把事物公平的切分開來給眾人吃。后來引申出了:公平、公開、共同的意思。而這個“司”呢,在甲骨文中的寫法是,一個口字旁邊一個樹杈,代表什么意思呢?一個人,拿著一根權杖在發號施令,跟“后”是同一個寫法,只不過方向反過來了,“后”代表一個部落里權力最大的女性,而“司”是代表一個不落里權力最大的男性。 那我們把這兩個字組成一個詞語,重新來理解“公司”這個概念就很容易理解了。
中國文化賦予的公司含義是:大家把錢和財產湊在一起,讓一個獨裁的人來主導,讓這個組織運轉起來。
所以我們理解了“公司”真正的文化內核之后,我們在企業管理的過程中就更能掌握它的底層邏輯。
公司治理首先一點就是:必須是獨裁的,因為世界上任何一個高效運轉的組織,不管是企業,還是國家,還是任何組織,都是獨裁的。獨裁能夠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所以我們看到現代企業管理的各個領域都有“獨裁”這個概念的貫徹;從企業股權的設計,到公司崗位職務的安排,還有會議形式和機構的設置。都要選擇合理的集權,才能保證有效的執行。
但是在保證獨裁效率的前提之下,也要注意協調。因為公司到“司”是手段和需要,而“公”才是它的本質,所以公司管理的本質其實是研究如何更加合理的獨裁。
就像我們偉大的黨和國家一樣,十幾億人口的中國,卻能夠在積貧積弱當中只用幾十年的時間就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就是因為我們黨的執政組織結構是全世界最科學的;集中指導下的民主,保證了廣大老百姓的權利和幸福,而民主基礎上的 集中,就能夠保證我們國家整體高效率的運轉和治理。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做到這樣的效率和平衡。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掌握事物最底層的基本邏輯之后產生的強大力量。
所有的企業家,都應該學會用哲學的眼光看待商業,看待公司。找到那個最基本的邏輯,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終極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