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生活~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讀長文,反正我是這個樣子的,至少在手機上是。。。
今天聊一下這一年多來在新媒體中心的工作吧。
現在的自己很幸運當初選擇了新媒體,也很感謝新媒體選擇了當初的我。
當初想要加入新媒體中心,一是因為在來學校之前便通過官微了解到很多學校的信息,當時在暑期幾乎翻看了官微推送多的每一條圖文,覺得特別方便了解地大,不禁對官微背后的運營團隊產生了強烈的好奇;二是在進入地大不久,便看到幾個學長學姐在隧道涂鴉對校報記者團進行宣傳,其中她們手繪二維碼時的認真細致,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們對待官微運營的一絲不茍;三是因為校報記者團是第一個開始招新的校級社團,加之自己剛開始用微信,便抱著試試的心態填寫了招新報名表。
我記得我提交報名表的時候搭上了招新末班車,當時內心還是很忐忑不安(交這么晚會不會被直接被pass掉)。
接到面試通知時,還在軍訓期間,休息期間把能想到可能會問的問題都百度了個遍兒,然而最后還是沒有記住一句,強作自信滿滿,最終蒙混過關。我認為自己不擅長記者這個工作,所以在進入新媒體中心后,一直都很小心翼翼地學習,很多任務我也不敢主動去接,生怕搞砸了,每次做任務都如負重任,仔細琢磨、檢查,即使這樣做出來的東西也與別人的有很大的差距。在新媒體將近一年,從學習簡單的排版編輯到獨立完成一篇圖文,說不上有多么的好,但總歸有所進步。
隨著期末來臨,天氣越來越熱,也逐漸進入換屆,在大家的支持下,決定競選部門骨干。答辯結束后,我還在想相比其他幾個競選者我好像太正式、太嚴肅了,這樣也好,突出“嚴謹”總比什么特點都沒有的好。很榮幸能夠成為新媒體新一屆的骨干,也意味著更多的責任,不再有部長們管著我們,不再有被安排任務,一切都要我們僅剩的十余個小伙伴努力的維持著官微的運營,暑期在婺源采風,網絡信號在不好,也不能耽誤了發布信息,我是我們去寫生的同學當中唯一攜帶筆記本電腦的。開學之處,我們遇到了更大的壓力,僅剩的成員個別開始陸續退出,新的圖文素材、主題點子變得匱乏,即使有也面臨著人手不足,以至于我迫切的希望團部能夠今早開展招新工作,在招新那幾天里,只要有時間就會去招新點幫忙,只為了能夠更好的宣傳新媒體這個部門。筆試的題目是我出的,雖然缺少一點趣味性,但卻反映了我們的尷尬位置,大家都認為我們只是校報媒體,卻不知道我們也是學校微信的運營團隊。新媒體需要源源不斷的注入新鮮血液。招新結束,見面會之后,便開始有部分小新能夠接任務了,頓時感覺輕松了很多。
在這之后開始一步步地學做引路的學長,將部門的一些理念傳遞給大家,但錯誤總是出現,出現錯誤在所難免的,我們也不斷的進行強調,雖然知道大家都聽煩了,但還得重復。在部門開始逐漸常規運轉的一個月左右,開始進入部員申請退部的高潮,有的是因為發現自己不合適,有的是說自己加的部門太多兼顧不過來,也有的說自己壓力太大完不成任務···很多理由,我們也會試著挽留,我曾給退部后給我打招呼的同學說過自己在新媒體的感受,我當初在這里也曾毫無存在感,也曾想過要退部,但我堅持了下來,經過一個學期后,我才開始找到自己的位置,但說這么多又有什么用呢,也都知道心不在此,留此也是心猿意馬,限制個人也不利于部門。
到了今天,期間我不斷地思考如何讓新媒體中心更好的高效運營,回看我們的圖文、架構、內部建設等,很多問題亟待更新和完善,有些東西光靠提醒嘮叨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我們統一的做些規范,使之形成一種習慣,從而從這個層面來解決一些常見的問題,如規范我們的幫推、署名、“三審”等等,以及這些規范制定出來后,如何落實?如何實現?改變部門成員對工作的初印象和工作習慣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我上面所說的這些大概就是制度建設,而我明白新媒體中心的骨干一年一屆,人走了,制度卻可以留下來。在任期間,這是我主要致力于完善的工作,“打鐵還需自身硬”,當我們自己做的夠好時,才有能力、有信心去拓寬發展新媒體中心的職能和業務。
除了以上,我幾乎每天都會關注各類媒體平臺的動向,思考增添什么樣的平臺能夠使我們更好的走出去,不久前我已和其他幾位骨干商議,準備開拓新的媒體平臺,而我也會繼續跟進這個工作。
關于新媒體中心,就暫且寫到這里吧。今天是我們的新媒體中心微信平臺正式運營四周年,祝福官微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