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雜記
前兩天寫的一點關(guān)于易經(jīng)的小知識,得到了好多朋友的關(guān)注,今天我把《易經(jīng)》的一些具體小知識詳細和大家分享一下。主要以曾仕強教授的版本為主,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去搜索視頻。
1.我們都聽過一句話,那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大家平日是怎么理解呢?和大分享一下。一代表宇宙的本源,或者說大自然。大自然分出了陰和陽,這就是二。而三指的并不是具體的某項東西,三在這里代表陰和陽的交互。正是因為有了陰陽的交互才有了天地萬物。所以,所有的事物都有陰陽兩面性,這也讓我們中國人知道,凡事是有好和壞兩面的,要學(xué)會從兩面看一個事物。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其實就和我們的陰陽論是相通的,只不過愛老師有詳細數(shù)據(jù)理論支持,而我們主要以哲學(xué)主觀思想為主。
2.現(xiàn)在的《易經(jīng)》多數(shù)版本為《周易》,即周文王所著的《易經(jīng)》。其中部分的爻辭如“西南得朋,東北喪朋”等句已經(jīng)可以感覺出周文王想要起兵造反的征兆。紂王也曾問過這本書,下臣報曰是占卜巫術(shù)一類的書籍,紂王就沒有過多注意。畢竟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過明天的時候,把自己的心得和技能記錄下來是很正常的。
3.文王將自己的心得寫作占卜類的書籍其實好處有很多。雖然在往后幾千年的傳承中,讓很多人漸漸遠離了這部著作,但是也讓它流傳了下來。像是之后始皇帝的“焚書坑儒”事件,就因為《周易》是占卜類的書籍而幸免于難。當(dāng)然,這其中也有李斯等人從中周旋,但不得不說,它的著作類型讓它一次次免于失傳的災(zāi)禍。
4.說到《易經(jīng)》可能很多人認為是道教的書籍,因為算卦之人多數(shù)道士打扮,但《易經(jīng)》總綱是上古伏羲氏的八卦圖。先后經(jīng)過《連山》、《歸藏》、《周易》的不同注解。而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是春秋時期的人。另外,孔子對《易經(jīng)》的注解貢獻比老子要稍微大一點點,因為儒家文化的盛行,孔子對《易經(jīng)》的注解影響了一代代的人。
5.古代受儒家文化的影響,男子必須要會六樣技能。分別是“禮、樂、射、御、書、術(shù)”,分別是禮節(jié)、音樂、射箭、騎馬、讀書、易經(jīng)推演。合稱為“君子六藝”。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男子只要是讀書人,就應(yīng)該要學(xué)會《易經(jīng)》。這也使得我們中國人從小的教育當(dāng)中就有很多暗合《易經(jīng)》思想的地方。
6.據(jù)傳,中國的圖騰“龍”是伏羲氏取多種動物特點所畫出來的。關(guān)于伏羲氏平面動畫設(shè)計的技能我們不提,單說一說我們中國人為什么崇拜龍,為什么說我們是龍的傳人。龍是虛幻的生物,虛虛實實,云來霧去,難見其形。所以龍的特點就是圓潤變化,左右逢源,好聽了是足智多謀,難聽了是狡猾。而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民族崇拜,我們崇尚這種智慧,希望自己可以像龍那樣思維智慧上變化多端。可能這一點大家不好接受,但事實是如此。
7.《易經(jīng)》處理事情的極高境界不是“利見大人”飛黃騰達,而是“無咎”,也就是沒有后遺癥,沒有過錯。
以上是一些微末的知識小記,很多都是我們中國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地方,希望現(xiàn)代文化大量丟失的我們把它推廣起來。還有就是我寫這篇文章很多的詞句輸入法竟然出不來,可見很少有人在使用,希望大家有興趣多多了解一些《易經(jīng)》知識,終生受用無窮,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