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晚上,寫一點道德思想
我們自小時候,或許在學習文化知識之前,就曾聽過一句話“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是說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不被人發(fā)現(xiàn),事實是無法逃避的。
中華民族在傳承知識前更注重的是思想道德的傳承。而當我們接觸文化教育茍,我們在在一個人的思想品質(zhì)方面,更多能聽到這樣一個詞——慎獨。
慎獨,或者說君子慎獨。語出《禮記·大學》:“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其中“慎”就是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意思是說,嚴格控制自己的欲望,尤其是在無人監(jiān)督的狀態(tài)下,更要嚴守本心。
那么這個詞在字面上來看,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句來解釋卻是有共通之處了。這便是我國儒家文化其中一個重要思想,也是孔子常常要求的——克己。
如果我將“慎獨”分為三個層次,那么字面便是第一個層次,這里,以“慎”為中心。“慎”就是是謹慎,是小心,是自律,是三思而后行,是巡視利劍作用下形成的震懾。我們將有希望成為一名青年黨員,責任加身的同時,必然也賦予我們相應(yīng)的權(quán)利或是資格。
通過多年來的反腐行動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有多少犯下重大過錯的黨員干部往往事發(fā)才知錯落馬,而在他們剛剛加入黨組織時一定也是心存正直,以人民為己任,而后卻是在利益面前被牽走了靈魂。此為不慎,不慎就只剩下悔恨。
那么我們看來,慎獨便是要從現(xiàn)在做起。時刻謹慎,就是要保證道德意識清醒,政治記憶深刻。而精神偶爾的懈怠與在利益前的昏迷是人的天性,所以我們必須做到的就是時刻自律,也正是古人說的克己。
幸運的是我們生在這樣一個物質(zhì)生活與精神文明較為富足的時期,自小反腐倡廉的標語和口號如同驚雷一般深深印在我們腦海,從“莫伸手,伸手必被抓”到如今巡視利劍作用下“發(fā)現(xiàn)問題,形成震懾”猶如暮鼓晨鐘時刻警醒,從道德和法律雙層面,要求著我們生活的每時每刻。所謂積善成德,只要我們在生活中時刻慎獨,不但要接受組織的監(jiān)督,更要不斷加強自律,做到人前人后一個樣,工作中生活中一個樣,謹防“第一次”的發(fā)生,繼而就不會有日后的任何一次。
古往今來很多的研究中,都把慎獨分為兩個層次,把深層次定義為一種修為境界,從原文來看,《大學》《中庸》中不止一次都出現(xiàn)了慎獨這個詞,對于《中庸》中的慎獨,主流解釋是要在獨處沒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約束好自己。這是社會上廣為接受的,字面上也比較容易為世人接受的解釋。
但我們來聯(lián)系上下文:“之所以慎獨,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遠,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是說正道雖然易走偏,但我們不可以因此固執(zhí)閉塞,對于不好的事距而遠之,只看腳下一點點就可以了。或許平常人這樣做也無不可取,但作為一名XXX,是萬萬不可的。XXX,一定要深入了解困難,將錯誤銘記心間,以為警醒,才可嚴于律己,堅持慎獨。否則只剩下了“獨”與“慎”,卻遠離了真正的”慎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