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修身重在“慎獨”


“不自欺、不欺人、不被人欺“

01

人類是善于偽裝的動物,并非變色龍一樣變換顏色,而是在人群中把自己的內心深深地隱藏起來。

儒家認為“誠”是人之最高品質,非常難以做到,尤其在獨處的時候。

“不自欺、不欺人、不被人欺”,此乃修身之三重境界,關鍵還是一個“誠”。失去了“誠”,就會自欺、欺人、被人欺!


《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天道的本質就是“誠”,天賦人之稟性也是“誠”。

人只有實現了“誠”,才符合天道人道。對于儒家來說,“誠”具有形而上的哲學意義。

從一定意義上講,“誠”既是儒家修身的起點,也是修身的終點。在實現“誠”的眾多途徑中,“慎獨”尤為重要,因為人在獨處時才會呈現真實的自我。



“指鹿為馬”與“皇帝的新衣”

02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中庸誠意章》)

曾子認為,“誠意”最重要的是“不自欺”,就如聞到惡臭自然厭惡,看到美麗自然喜歡一樣的真實流露。

如果聞到惡臭,毫無厭惡之色,更為甚者,還面帶喜悅之色,那么這個人就大大地有問題。要么是白癡,要么是極其虛偽,極其善于偽裝之人。

這就是所謂的“自欺”,明知而故犯,自己欺騙自己,做了違背自己意愿的事情。趙高的“指鹿為馬”,在趙高的淫威下,所有人都在自己騙自己。明明看到的是馬,非要說成鹿,是非顛倒,屈直不分。


還有“皇帝的新衣”,明明是皇帝光著屁股游街,可都說是身著華麗衣裝,大家都睜著眼說瞎話。有時候,迫于強權,或迫于自身的利益成見,人類表現出極端的虛偽和愚蠢。

在日常中,人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自欺”,明知不對而為之,是無奈,還是缺乏勇氣?看到老人摔倒,第一閃現的念頭是應該去攙扶,這是人之善念和良知。

可是第二個念頭也馬上閃現,扶起老人會有什么樣的后果?仿佛靈魂出竅般,有一個自我飄在身邊,在耳邊低語:“不能扶啊,小心訛詐!”

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冷漠之人,實際上都是在欺騙自己的良知,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不掩飾,不虛偽,表里如一!

03

能做到“不自欺”,應該是實現“誠”的重要一步。不掩飾,不虛偽,表里如一,是正人君子最高貴的品質,此之謂自謙!

在這里,“自謙”有心安理得之意,凡事能做到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也就達到“誠”的境界。

而所有的這些,在大庭廣眾下能夠做到,在無人獨處時也能做到,之所謂“慎獨”。

平常情況,在公眾環境下,有一種無形的道德監督力量,使人不能恣意妄為。人們大都會約束自己,多表現為善行,邪惡是不能暴露在陽光之下的。


可在獨處時,情況就大不一樣,失去了監督與約束,人們就有偷偷做壞事的欲望和沖動。

所以說,只有在獨處時能有約束自己,心存善念,才是真正的“誠”。而不是在無人之時,或人不知之時,去違心地做違背道德、喪失良知,甚至是違法亂紀的事情。

要看清一個人,不光要看他人前的一面,更要看他人后的一面,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04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中庸誠意章》)

“小人”與“君子”是儒家所定義的兩類截然不同的人,以道德修養為鑒定標準而加以區分。

儒家把人分為四類,圣人、賢人、君子、小人,君子為有道德修養之人,小人為缺德卑鄙無恥之人。

小人在閑居獨處時,什么樣的壞事都做得出來。當他們看到君子時,極力掩蓋自己所作的壞事,而彰顯其善行。

其實人們的眼睛是雪亮的,就連他們的五臟六腑狼心狗肺看得一清二楚,隱藏自己的惡行又有什么用呢?

這就是所謂的,有什么樣的德行,就有什么樣的行為表現。所以呢,君子在獨處時一定要中規中矩小心謹慎。


這段話,可謂是把小人的丑惡嘴臉刻畫的入木三分。一是善于偽裝,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言行不一。

二是“無所不至”,就是在隱蔽的環境下,失去了道德約束,什么樣的壞事都能干的出來。

三是自作聰明,以為自己做了壞事,可以隱瞞的天衣無縫不為人知。

可事實恰恰相反,小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逃不出眾人的法眼,其險惡用心被眾人看透了!



“誠于中,形于外”

05

“誠于中,形于外”,真誠與真實是發自內心的,所有外在行為都是內在的表現。

儒家講究“慎獨”,就是要不斷地反觀自己的內心,不斷地提醒自己要防微杜漸。意念產生動機,動機決定行為。

意念的發出到底是源于哪個自我,是“真我”,還是“假我”。“真我”代表的是那個真實的自我,樸實無華,真真切切。

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情;有多大貢獻,得多大回報;不好高騖遠,無非分之想;“素貧賤行乎貧賤,素患難行乎患難”。

而“假我”代表的是那個被外物所奴役的虛妄的自我,被物欲瓜葛所纏繞,被名利羈絆所奴役。


“慎獨”實際上是尋找“真我”的過程,在獨處時,在夜深人靜時,在仰望高山放眼大海時,我們要反問自己,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我們為什么而活著?

當魏鵬遠面對兩億元的巨額賄賂,他所感受的是無比的煎熬,這絕不是他所要的真實生活!我猜想,魏鵬遠一定無數次地反問自己:“我需要這么多錢嗎?”。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魏鵬遠肯定會選擇那種平淡知足的生活,可他還有第二次選擇的機會嗎!



道不可離,君子慎獨!

06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中庸首章》)

道不可離,君子慎獨。君子的可貴品質是遵循天道,天道可以昭明一切,天道就是本真。

不論看到看不到,聽到聽不到,隱匿的或是微小的,在天道的照耀下都將現了原形!

對君子來講,道不可須臾而離,就是要時時刻刻關照自己的內心。不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任何居所,都要謹慎從事。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類似于《道德經》的辯證思想,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顯著。

人常言,“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東漢時被譽為“關西夫子”的清官楊震,其“慎獨”的品行令人欽佩。

有位官員為了報答楊震的提攜之恩,私下拜會楊震送上十兩黃金表示謝意,并低聲說:“黑夜里,無人知道,您就放心收下吧!”

楊震神色凝重地說:“你送我黃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說是無人可知呢?”

楊震以至誠之心,一身浩然正氣,凜凜然,正氣壓倒歪風邪氣!



“慎獨”的修身功夫,是正人君子所必修之功課。

07

“慎獨”的修身功夫,是正人君子所必修之功課。古人之氣節,內心之高大,獨處之泰然,著實令今人自愧不如。

“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是怎樣的一種品格,內心一片澄明,坦坦蕩蕩,君子之志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論面對何種境遇,都是真實的自我,君子慎其獨也!

劉備一代梟雄,嘔心瀝血大業未成身先死,臨終之時諄諄教誨:“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這也是君子慎獨的體現,“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知微見著,慎獨往往是防患于未然。


朱熹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多從自身找不足,不怨天,不憂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古典孔孟思想,通天達人,講究樸素的倫理道德。一日三自省,幫別人謀劃能不誠心誠意嗎?與朋友相處能不講究誠信嗎?圣人的教誨能不時常警醒自己嗎?

在一天當中,三次反省自己,這是慎獨之最高境界!孟子曰:“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人生莫過如此,問心無愧了,也就心安理得了!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一、復盤思維 1、何為復盤? “復盤”這個詞最早來源于棋類術語,也稱“復局”,指對局完畢后,復演該盤棋的記錄,以檢...
    Martin_馬丁閱讀 332評論 0 0
  • 趁我還清醒請讓我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如果我墮落了,請敲醒我沉睡的思想。 走在黑暗中,我不要越走越黑,我要看光亮。 ...
    大大臉女王閱讀 213評論 0 0
  • 昨天因為有事沒有學習,很愧疚,今天趕緊補上。俗話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還是很有道理的。 1.設置頁面內容格...
    魚太咸丶閱讀 234評論 0 1
  • 道子:什么是金錢的陷阱? 別人告訴我,只要我干了,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就一定能過上我想要的生活。我滿心歡喜地進去了,...
    邪兒不邪閱讀 293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