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賺多少錢,關你什么事?

01

生活中我們常常被人問起:“你一年賺多少錢?”

“你月工資多少?”

“你的收入從何而來?”

熟不熟,張嘴就來,也不管合不合適。

你回答不是,不回答也不是。讓我們來分析分析問這個問題的心理:

純屬好奇 :

沒有目的,就想問問,了解了解。你屬貓么?好奇心這么重?這個問題別人很為難知道么?賺不到錢,時運不濟的,收入關乎脆弱的尊嚴。賺得到錢的,告訴你,你會說別人吹牛皮。

想效仿:

看到別人過得不錯,賺得挺多,再看看自己一直徘徊在苦逼邊緣,就想問秘方,高招,回頭自己也效仿。別人賺錢的核心技術會告訴你么?告訴你,你又能效仿得了么?

妒忌 :

看別人過得挺滋潤的,心里不服氣,不滿意,不爽,就覺得人家的錢來得不干凈,沒做好事情,就想問人家:“你的錢從何而來?”

人家的錢從何而來,關你屁事啊!


02

法國作家---蒙田說:“一切對財富過于仔細的關心都散發著貪婪的氣味。”

一種是精神上的貪婪:

看到對方收入比自己低,心里暗自開心。又多了一個可輕視的對象,又多了一份優越感。

一種是物質上的貪婪:

他收入那么高,對我還那么摳,以后得讓他多買單。跟著混吃混喝,毫無心理負擔。

他收入那么高,也不見多幫襯幫襯我,我過得那么苦,也沒見借點錢給我花花。

你是蛀蟲么?蝗蟲?憑什么人家賺得多就該給你花?貪婪讓人心黑,人心不足蛇吞象。

03

回家過年的務工人員,鄉親鄰里坐到一起,第一句話就是:“伙計,今年賺了多少錢啊?”

“沒賺到錢!”

“你盡說亂話,你這么會賺錢怎么可能沒賺到錢?我又不問你借!”

“真沒賺到錢!騙你是崽!”

“真的啊?為啥?”

“進三個廠倒三個廠,一年有半年在找工作,巴拉巴拉巴拉。。。。”

第二天就會從另一個人的嘴里聽到有關這件事情的升級版:

“那誰昨天回來了,身無分文的。說今年進一個廠倒一個廠,那人一直都很尿(sui)好吃懶做,脾氣還大,賺得到錢才怪!”

海歸派小志在廣州工作。年底也回家了。親戚關心的問他:“小志啊,現在一個月多少錢啊?”

“沒多少!剛進去比較低。”

“比較低是多少啊?”

“5000一月”

用不了兩天,小志的升級版也會在背地里流傳:“那誰的兒子,小志啊,還說是留洋回來的,一個月才5000,還不管吃住。他老媽花了一坨子錢送他去國外念書,還不如國內三流學校的本科生呢。也不知道在國外讀的是什么野雞學校。”

北上廣創業的有志青年回家了。

“你今年賺了多少錢啊?”

“沒多少!”

"沒多少是多少?”

“一百萬。”

“一百萬還沒多少啊?我的天吶!那你也不買輛車開回來?”

“車在公司,開車太累,坐飛機回來的。”

“嘖嘖,真有本事!”

背后至少能衍生出兩個版本:“那誰剛開公司就說賺了100萬,肯定沒做什么好事,那小子從小就歪主意多。”

“那誰,剛開公司就賺了100萬。還不是靠他老子的錢起家,他老子那錢來得也不干凈。”

沒賺到錢,是本該如此。賺到了錢不是走狗屎運,就是沒做好事。對于沒錢的,心里笑著,表面虛偽的寬慰著。對有錢的,表面贊嘆著,背后詛咒著,盼著人家遭殃,跟她一樣,最好比她慘。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沒給高額出場費,就別配合無聊的人演出了。

識趣有內涵的人從不會輕易問別人的收入。隨便問你收入的人,不用搭理。若打破沙鍋問到底,你就送他一句:“我賺多少錢,跟你有關系么?”


05

人,過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別一只眼睛盯自己的口袋,一只眼睛覬覦別人的口袋。別人賺得少,不會求你幫助,你也不會相助。沒人需要你的虛情假意或冷嘲熱諷。賺得多,別人亦不會分給你花。

收入,是隱私,也是軟肋。沒人喜歡這個問題。

你若缺錢就努力,無需關心別人賺了多少。市場上錢很多,你盡管施展十八般武藝大刀闊斧的去賺。別在他人身上找存在感,平衡感。貨比貨該扔,人比人得死。與他人比不如與自己比。

別再傻啦吧唧問別人:“你一年賺多少錢?你的錢從何而來?”

跟你沒關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