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校的確太缺少好的問題了;
關于公眾號我思考了很久,也跟之前創業做的資訊賽道有關系;
問題是這樣的:
提問:微信訂閱號欄目下的呈現形式--暫且稱之為作者目錄的形式,是否可以改為類似于今日頭條的文章列表形式?
要把這個問題回答好,需要通盤分析公眾號相對今日頭條類資訊產品的定位差異和交互差異;
不廢話了,進入正題;
公眾號推出時,資訊市場基本被傳統門戶網站的APP霸占著;
公眾號推出時,寫作市場(非小說市場)也基本被傳統門戶博客站霸占著;
公眾號推出時,企業服務平臺,最大的是微博了;
所以,公眾號并不只是為了資訊,它的使命:連接人和信息、連接人和企業;
先說連接人和信息:
哪怕是連接人和信息,公眾號也需要思考現在(信息)資訊市場最大的問題是什么?
資訊質量的低下,一直都是資訊市場難以解決的問題;
誠然有很多企業在努力改變這點,制定了很好的審核規則,例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產品100,但最后都因為無法持續產出高質量內容,而拓寬規則,降低門檻,導致后期質量越來越低;
目前為止,只有互聯網早讀課一直保持著這種嚴格的規則,以保證高質量,但是代價是日時長;
哪怕是像后來的今日頭條通過啥算法忽悠群眾(算法不是今日頭條的競爭力,這是說給不懂技術聽的),也無法避免質量低下;
張小龍也知道數量和質量無法成正比,但這只是針對一個網站、一個人的產出,如果是全民產出呢?
所以有了第一個規則:
規則1:鼓勵個人創作,同時限制個人產出數量(每天3篇),以保證質量;
但是又不能發生全民產出后數量的極大,導致用戶很難看到自己想看的(推薦算法不能馬上見效的)
那么就有了第二個規則:
規則2:讓用戶自己主動去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媒體源;
同時,傳統資訊App一屏5至7條信息流的形式,很容易培養用戶在每條信息上停留的時間過短,再加上連文章簡介都沒有,如何讓用戶判斷這篇文章的質量呢?僅僅看個標題?這樣只會培養一批標題黨,這不是張小龍想看到的;
所以就有了第三個規則:
規則3:一屏內呈現的信息個數就1個,同時需要能讓用戶不點擊,便可初步判斷這篇文章的質量和興趣度;(現在一次可以發3個,這個先不討論,這個最先是一些第三方平臺做的)
好的,這樣做了后,很可能會導致文章的閱讀量降低,那能否有其他的什么方式在既保證用戶不點進去便可基本知道文章質量,又可以讓作者不因為點擊量小而降低寫作動力?
于是有了規則四五六七:
規則4:公眾號要放到聊天列表中,且最新的一條信息,在一級導航就可以看到,保證高頻!(不展開說,有魄力!)
規則5:文章可以被分享到朋友圈;增加曝光量;而且以后朋友圈一定會成為以后公眾號最重要的流量入口,畢竟每個人圈子的興趣很類似(基于用戶群的推薦算法核心);
規則6:公眾號,第一個反人類地采用向下滑動交互來查看歷史文章!(下面單獨講此交互,在此之前所有App都是向上查看歷史文章的呀---歷史文章在下面!)
規則7:作者可以直接和讀者互動,不僅僅是文章評論,還有公眾號聊天窗口直接聊天;
規則8:讓每個作者都是一個自媒體,有屬于自己的讀者群體,且把這種歸屬感強化,這樣作者才會把公眾號當作自己思考、寫作的家園;所以需要讓每個公眾號單獨;
現在來詳細說說規則6,我認為這真是一個可以打100分的交互!
我不畫圖了,首先大家請把手機放兜里,然后拿出來,請記下自己握手機的姿勢:小手指擋著手機下巴,另外三個手機拖著手機背面,大拇指隨時準備按電源鍵、解鎖屏幕;
然后請打開今日頭條類的資訊產品,請從屏幕下方向屏幕上方滑動(簡稱向下滑動)以查看歷史文章,你是否感覺到很順暢,不擔心手機從手上脫落,而且你可以手滑一次,屏幕滾動4屏,甚至5屏;
然后請重新把手機鎖屏放兜里,然后拿出來,然后解鎖,然后打開微信,然后打開公眾號,然后打開某一個訂閱號,然后請從屏幕上方向屏幕下方滑動(簡稱向下滑動)查看歷史文章;
請問:你是否小心些了,滑地那么快了,而且你也無法滑動那么快了???
原因:手機大多數時候,是和垂直線的夾角在40度以內(躺著玩手機除外),這個角度,手機的重心垂直度很高,比較容易從你手里脫手;如果此時你的小指沒有拖著手機下巴,如果你的兩個手指沒有握緊手機,你是完全不敢在屏幕上往下滑動的,這樣只會導致手機有一個向下的力,更加容易掉,所以你擔心快速向下滑動帶來手機摔掉,而且你的大拇指比較短,也滑不了太遠;
而向上滑動就不會有這個顧慮,因為向上的力只會讓手機更不掉下來,所以力不擔心快速向上滑動帶來的脫機隱患;
如果不信,請重復以上步驟,而且從口袋拿出手機時,不要用小指擋著手機下巴,再試試;
好了,目前來看,的確今日頭條類的人機更好,不過缺點明顯:單條信息停留時間容易短,且有些信息很容易還沒進入視覺系統就跑走了;
那是不是說今日頭條應該趕緊照抄公眾號的產品形態呢,No,今日頭條的定位從來就不是高質量信息的獲取,而是感興趣信息的快速消耗;
公眾號這種讓人小心翼翼的交互,是否就反人類了,是的,的確反人類了,但是目的達到了,你在公眾號一篇文章的停留時間長了!不是所有的交互解決方案都要以用戶便捷為首要目標的,什么階段做什么事,我相信后期公眾號會有推翻之前交互的方案,這很正常,解決不同了,首要問題也不同,而已;(例如把每個公眾號的小紅點改成了【未讀數】,不是推翻了之前小紅點的設計,而是改進了)
不同的定位,必然決定不同的規則和產品形態!
趕緊先把犬校的問題回答了吧:
僅僅站在公眾號高質量信息定位的角度,那么必須突出每個自媒體的專屬性、獨立性,因為公眾號不僅僅要考慮到讀者的閱讀方便性,更重要是要考慮到作者的歸屬感、互動性;
如果公眾號主體一進入便是文章列表,就是類似現在的【看一看】,那么必然讓作者的個人歸屬感和互動感降低了,同時也讓讀者群體的社區感弱化了;
這是微信的魂,也是公眾號的魂,也是作者和讀者聯系在一起的魂,不能丟!
再因為公眾號的另一個使命:連接企業和人,請問怎么才用今日頭條的瀑布流呀,很多企業公眾號里面不是為了發布文章的,而是為了通知消息的,這些根本就不該進入瀑布流啦;
簡單扯一下連接企業和人這個使命,后面單獨寫一篇文章吧:
企業更注重自己粉絲群體的運營,作者也很關注這點;
所以,公眾號其實本質是一個社區,和小密圈類似的社區,只是小密圈中一個圈子內的所有人都可以發布文章,而公眾號是限制了只有作者可以發布;
其實社區要做好,就看3點:
1.一個人帶動一群玩;
2.大家玩,是基于感興趣的內容進行互動;
3.嚴格的規則,保證社區的人群質量和內容質量;
想想公眾號是不是這樣的,作者帶動一群讀者玩,一群讀者基于作者的高質量文章進行互動、討論,文章數量、評論審核、色情內容、自發搜索等的規則,保證了社區的內容質量和人群質量;
小密圈:一個在某個領域比較有干貨的人,帶動一群同興趣的人玩,大家基于這個興趣進行互動、討論,收費、定期更新、精華等規則保證人群質量和內容質量;
所以我覺得銀叔成功的關鍵在于視頻集的運營,是的,讓用戶自己收藏好的視頻,為這個集合命名,默認就直接公開了。(這就是網易云音樂的歌單、酷市場的應用集、豆瓣的豆列成功的核心原因,具體用戶心理層面,單獨寫一篇分析吧)
最后,提到了【看一看】,關于為何會有這貨,咋們可以單獨提個問題,好好討論下;
簡單說下吧,目前看一看中只有兩種媒體源:
1.公眾號文章;
2.騰訊新聞;
說實話,我感覺就是kpi所致,公眾號的打開率降低、新公眾號的曝光率低了、提高騰訊新聞的閱讀量等等,說什么是為了削今日頭條、為了提高公眾號的打開率等等,都是屁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