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種病,我們愿意用所有的瑣碎來避免生這種病的機會。如果一個人說我正在思考,估計身邊的人都會笑掉大牙吧,所以有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或許思考這種事物自始自終就處于卑微的不起眼的角落,在注重實際的環境下,沒有明顯的物質的思考好像根本沒有生存的余地。
但是,思考是一件很自由很主動的事情,這個與病有點不一樣。思考與病的相同點是它們同樣消耗一個人的心力和能量,同樣給你帶來的多半是不適的感覺,因此逃避思考就像逃避病痛那樣想盡一切辦法去避免生病(思考)。
逃避思考的方法很多,忙是最普遍的說法。那么忙完之后呢?總是會有空閑的時間吧,不及,太多的東西被發明出來用來對抗無聊了。手機、電腦、甚至是書籍,我非常擅長用各種各樣的事情來填充時間和大腦,卻總是不愿意留一個時間來思考一下關于自己和自己周邊的一切,或者是漫無目的的幻想也完全沒有容身之地了。
學習、工作、休閑填滿了生活的每個角落,惰性讓我們按部就班,同樣一件事情我們愿意付出十倍的時間去完成,卻不愿意花一個小時去思考:是不是還有其他的辦法可以讓這件事情更快地完成,因為每天處理的是相同的事情呀。如果大腦是一個硬盤,思考應該就是把文件分類整理,條理化的過程。但是,條理化往往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很多東西必須打亂重組,還得擔心文件在整理的過程中造成丟失,當然還必須耗費一定的時間。
可是,能思考,去思考,真的是一件太重要的事情了。一個人處于思考的狀態,一定是出于一個“走心”的狀態的,只有對事物足夠關心與關注,才會傾注心力去專注于對這件事情的本身的狀況的思考。三下鄉支教也是如此,會思考,有計劃的學生,自然融會貫通,保質保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還會有余力去幫助同伴,遇到事情也能靈活處理,圓滿完成。不過大部分的學生是沒有去考慮怎樣度過這半個月的時間,自己要在這半個月的時間里完成什么任務。哪怕是不斷去改進上課的課件,或者是每天寫一點支教的心得筆記什么的,基本的情況是按照事先的計劃完成課程內容,然后按照事先的計劃完成每天的日常任務。當然,這沒有什么不好,時間最大的意義就是拿來過的,怎樣過都是過,都有其價值和意義,是走向生命盡頭的一段經歷。
經歷的事情越多,越會發現思考的重要性。實際一點來說,對事情考慮周全會讓生活少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事情想對會進展更為順利,也會避免一些因不過腦子而造成的一些情緒負擔。除此之外,會思考的人會擁有一片更為廣闊的天空,天空的底色是白色,可以在任何位置畫上你喜歡的任何顏色的云朵。在這樣的空間里,你能找到你的獨特,你能找到你對人對事的屬于你自己的認知,而且這樣一種認知根深蒂固,別人難以撼動,所以也就形成了個人的獨特人格。
思考可以帶來一種了然。一葉障目,急怒攻心,視野注定偏狹,心胸注定庸常。目之所及,心之所向,或許思考可以擴大目之所及的廣度,拓展心之所向的深度。希望不要找各種理由來逃避思考了,時刻提醒自己,遇事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