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一個機構面試,我說到政府數據開放這一塊時,談到目前政府數據開放程度較低,各行業的數據融合程度不夠,政府開放數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面試官馬上就抓住了這一點,問我“那你舉個例子說說,哪些數據是你想拿卻拿不到的?”聽到這個問題,我頓時懵了。平時我也沒怎么獲取過一些數據,之所以有這種看法也是自我感覺以及從他人的觀點獲得。所以我一下緊張的說“不好意思,這個我一下想不起來,我平時也沒經歷過獲取政府數據這塊的工作”。真的感覺好尷尬,頓時覺得自己好像做錯了事的小孩。
其實,我目前還是認為我說的確實是事實,但是由于沒實際經歷過,也沒有明確調研,想當然的認為別人的觀點是正確的,導致自己也不是很自信。這種學習或者獲取知識的行為還是存在一定缺陷。尤其是自己不是很確定,不能拿出證據的事情,就最好不要在公眾面前說自己的想當然的看法。在學習和探究一件事情的時候,還是要學會去探究深層的原因,去挖掘事實,最好用數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正如今天讀的《用數據說話》這本書所說的,要有"數字力"的思維。什么是“數字力”呢?就是通過搜集數據來分析事實的達到決策的思維方式。培養數"數字力"思維要做好下面幾點:
1.用數據的思維來思考問題;
2.用合適的數據來設定目標;
3.用數據來分析問題,站在全局的角度,多重方式看問題;
4.用數據來解決復雜的問題,去如經濟學中的囚徒困境,以及最大熵原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5.用數據決策。
用數據思考問題是一種思維方式,需要慢慢積累。我們需要打破慣性的思維方式,正如《思考的快與慢》中所說,要學會用慢系統調節快系統,避免它的定式思考方式。而最好的調節方法,我認為就是用數據說話,減少感性的認識,不要想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