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中帶淚——淺評《許三觀賣血記》
一口氣看完整本書,看完長吁一口氣,整本書都在一種壓抑的氣氛中,不知道這種壓抑感何來,或許是對于許三觀生活的無奈,一個逼到人多次去賣血的社會到底是個怎樣的社會。
愚昧是一種罪惡
無知在那個時代很正常,人們更相信口口相傳的字句,或許這些更像是他們的愿望,許三觀賣血前必須喝很多的水,其實喝水跟血沒一點關系,但他相信了,因為他希望喝的水越多血就越多,所以為了一樂去賣血的時候他不斷的喝水,只為了多賣點血,許三觀娶到許玉蘭就因為許玉蘭父親認為孩子姓許就不會斷后,這些種種都是來自人內心最真實的希望,這是人之本性,然而無知會變成罪惡,因為無知,許三觀相信了一樂不是自己的孩子,因為無知,許三觀居然通過林芳芳報復許玉蘭,愚昧真的很可怕,尤其是那個人言可畏的年代,就因為所有人都在傳,所以許三觀就不相信一樂是自己的兒子,其實書中一直沒有說一樂是不是許三觀的兒子,這是余華的小手段,生活已經如此,不需要答案,可能許三觀猜的是正確的,也可能他的一生都被讒言左右,是個笑話。
愛溶于生活
小人物的愛很簡單,他們從不會把愛掛在嘴上,他們把愛溶于生活,八角三分錢就是許三觀對許玉蘭最初的愛,他想娶許玉蘭,所以他很樂意把賣血得來的錢給許玉蘭花,許玉蘭最初并不愛許三觀,但她婚后卻是賢惠持家,相夫教子,也很會疼愛許三觀,這就是那個時代的女人,許玉蘭被批斗的時候,許三觀是唯一不離不棄的,還給她送飯,當要在家里批斗的時候,他依舊舍不得,許三觀是個真正有擔當的男人,他為這個家庭付出的不只是他賣出的血,還記得他對一樂的態度,孩子里他最喜歡的就是一樂,他總說一樂性子像他,在他認定一樂不是自己孩子的時候,仍然去護著他,雖然嘴上不說,在那個艱難時期,他還是會找回離家出走的一樂,請他吃面條,他最重的承諾是對一樂說誰再說他不是一樂親爹他就跟誰急,為了一樂,他連命都可以不要,這種厚重的父愛只有許三觀這樣的男人擁有。
小人物的悲哀
很慶幸最終的結局沒有死亡的陰影,許三觀賣了一輩子的血,還是有一個不錯的晚年,兒子們也都有了出息,雖然他們都活著卻充滿著悲涼,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去賣血,被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辱罵,這種感覺我們無法體會,這就是小人物的悲哀,許三觀每次賣血都想會吃炒豬肝和二兩溫黃酒,但這最后一次是他吃的最舒心的一次,他不用賣血了。
囚禁我們心靈的是自己——淺析《囚徒》
《囚徒》 講述了一位父親想盡辦法去尋找失蹤女兒的故事,這是一個比較另類的犯罪片,影片沒有緊張的情節,沒有殘忍的兇殺,但整部影片都在壓抑陰暗的氣氛中,導演在電影中用了大量的留白,使這影片更加撲朔迷離。
心理上的囚禁
電影氣氛營造的非常成功,故事發生在感恩節后,冬季蕭瑟的景色外加陰沉的天氣,開頭就是被射殺的鹿,前期這部電影的基調就充滿了陰郁,場景多數都是在凱勒的舊房子里,破敗的場景,這就像是一個牢籠,緊緊的困住了觀眾的心理,導演適時拋出兩個煙霧彈,有些病態的艾利克斯和逃亡的泰勒將觀眾的心理看似即將放出其實是引進更大的牢籠,另外導演使用了大量的留白,有空鏡頭的留白,有人物行動的留白,這些留白又會引起觀眾的思索,古代水墨畫講究留白技巧,是為了讓看到的人體會那不可言狀的絕美景色,而影片中的留白就會讓觀眾急于探究鏡頭外的故事,反而會讓觀眾感受到更為精彩的故事,這是對觀眾心理上的滿足。
囚禁自我
片中的婦人是真正的兇手,她和丈夫本是虔誠的信徒,卻因為兒子的意外死亡就將過錯歸咎于上帝,而且通過綁架別人的孩子來報復上帝,但是他們報復的卻是自己,他們只不過是把這份過錯囚禁在了自己的心里,婦人的丈夫最終忍受不了這份囚禁把這些秘密暴露給了神父,但他并沒有悔改,長期壓抑住的性格已經讓他有些病態,他把殺害的所有孩子當作了榮耀,后來神父把他囚禁在了地下室,艾利克斯本來是一個被抓來的孩子,因為大量藥物的灌入導致腦受損,智力停留在了十歲,他長期的囚禁反而造成了自己的壓抑,不愛說話,不敢表達,甚至不敢把自己的經歷告訴別人,他把自己也封閉了起來,當艾利克斯被男主拷問時他僅僅就說了幾句話,連求饒都沒有,要么是他不會要么是他不敢,他只是說“他一直不來,我一直在等”,我想說的或許是他的父親。男主凱勒是個偏執的人,他喜歡未雨綢繆,最常說的是最充足的準備,做最壞的打算,所以他會為了女兒無所不用其極,他本來就是一個喜歡把自己囚禁在一個牢籠里的人,而女兒失蹤后因為不相信警方而自己選擇囚禁艾利克斯,查出婦人是兇手時也沒有尋找警方,這種偏執的行為就像把自己囚禁起來的婦人一樣,如果他沒有找到婦人,如果最后他女兒死了,那么他是否會從虔誠的信徒變成像婦人一樣的兇手,以他偏執的性格來看,他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