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溪龍門峽 無限風光在險峰
淡溪龍門峽 無限風光在險峰
?龍門峽,位于樂清市淡溪鎮境內,與永嘉交界。峽谷所在的村落名為埭頭村,是宋時詩人“永嘉四靈”之一翁卷的故里,內有翁卷紀念館。山水清幽,古樹參天。
過去因為地偏,龍門峽鮮有外人至。近十年前,戶外運動愛好者偶然來到這里,發現作為雁蕩山支脈的龍門峽險峰無數,溪壑縱橫,山泉清澈,故稱之為溫州“小張家界”。此后,越來越多的戶外探險團隊來到龍門峽,周末日均人流量甚至達到200多人,其中,大部分人員依然是戶外登山隊伍。
近日,記者與當地村民一道,深入龍門峽,探訪這里尚未被廣大市民所熟知的風景。
雁蕩支脈 峰險林茂
據淡溪鎮埭頭村書記翁興高介紹,龍門峽穿越有兩條道,一條登山,山上無數險峰盤旋,最終折回埭頭村。另一條溯溪而上,最終到達永嘉境內。
關于第一條山道的線路,當地有如下記載:2013年2月16日,專業戶外團隊“樵夫戶外”的“樵夫”“小螃蟹”“孤舟遠行”“葉子”“北極星”等五位戶外達人第一次完成了龍門峽上山的初步線路設計,由于時間關系,經過5次速降下山。2014年1月5日,該戶外團隊一行8人再次探路,完成了一個環線穿越。該線路的起點位于淡溪鎮淡下線約15公里盤山公路第一個轉彎處(不過橋),終點位于淡下線12公里里程碑處(上埭頭村),難度和強度適中。
近日,上午陣雨剛停,記者進入村頭的龍門峽山門,隨著當地消防隊的向導余王華登山道上險峰。龍門峽這一條道攀巖居多,普通市民進入,必須配有專業向導、安全救生繩索、頭盔等設施。龍門峽山峰穿越,幾乎沒有山道可循,有的羊腸小道是過去的戶外探險者走出來的,有的極窄的小道則繞著陡峰之間的窄縫側身而過。這一趟路途,從起點迂回再回到原地,少說也要四五個小時。
與其將這一處風景定為“小張家界”,其實更像是雁蕩主脈的縮小版。登上一處陡直的峰頂,站在窄窄的頂尖舉目四顧,腳下是山體幾乎垂直而下的山谷,山林茂密。再遠眺,又是綿延的一個個需要攀登的險峰。
這一路,果真是風光無限,然而如果沒有很好的體力與戶外專業知識,勸你還是不要冒險穿越了,登上近的一兩處陡峰隨意感受一下就好。
近午,記者隨同向導來到了龍門峽的溯溪山道。當下正是山中的許多桐花盛開時,微風吹過,純白的桐花飄落,不少花瓣就飄在了身旁清澈的溪澗里,隨流水而去。落花流水,鳥鳴深澗,別有一番風味。“龍門峽”的得名,正是由于溯溪而上時,半山中有一巖壁,如同一道天然的大石門橫亙眼前,溪水就從陡立的石門腳汩汩流下。此處,當地人便稱“龍門”。從這里再溯溪往上之行,四五個小時后可至永嘉境內。
生態帶動文化旅游圈
“我們淡溪有龍門峽風光,有埭頭村的百畝桃花林,有6條經典古道,還有宋朝著名狀元王十朋的梅溪草堂。生態有了,文化有了,接下去,我們要做的是深入打造生態文化旅游圈。”淡溪鎮黨委書記黃愛麗對記者說。
據淡溪鎮退休教師、《淡溪鎮志》主編薛文甫介紹,眼下,淡溪除了龍門峽這樣風景絕美卻鮮有普通游人至的景點之外,還有經典的太平嶺古道。該森林古道始建于明代,是古時連接珍溪港與古廟港的主要通道,更是永嘉與樂清東部虹橋、蒲岐貿易交流的重要商道。太平嶺古道坐落于南北走向的雁蕩山脈的群山峽谷中,北起永嘉縣沙頭鎮花坦小溪村,途經張田庵、古廟岙、龍搶珠、上橋到林窟自然村,終點為淡溪鎮埭頭村,與樂清嶺窟古道相接,長約10公里。
而淡溪鎮的人文景點,除了王十朋紀念館、翁卷紀念館之外,還有黃塘村的8處古民居與橋外村的屏墻底老宅。黃塘村的古民居,始建時期自乾隆至清末,當地代有文脈傳承,出貢生、國學生6人,其中3人著書立說。
“生態環境是我們淡溪鎮的最大優勢,我們將堅持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主,致力打造慢生活小鎮,以生態立鎮,旅游強鎮,文化興鎮,最終使百姓的腰包鼓起來。”黃愛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