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這樣的人,在那些覺得自己真的毫無包袱,可以安安心心地感受身體每一個可感知的細胞傳來的信號的時候,會覺得好坦然。這樣的瞬間不多不少,2011年初凌晨兩點看外面漆黑的夜聞雨前大地的香氣的時候也好,2013年某個冬天睡懶覺起來后望著窗外太陽下的高樓大廈感覺時間都停止了的午后也好,前些天慌亂地把一個蘸了醬油的煮熟的雞蛋一口塞進嘴里奔出家門手機音樂開到最大音量呼吸著雨后新鮮的空氣一路跑到學校的早晨也好,都剛剛好。現在這樣也是。
前幾周不記得是在哪里在深夜看了一篇長文,前半部分大概是講了作者的一些經歷,結尾談到了人們怎樣發掘自己活著的意義,作者給出了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大概是這樣的:放松大腦,一人獨處,與世隔絕,一支筆一張紙,寫自己人生最想達成的目標,每寫完一次就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直到寫到自己哭出來為止。當時看的時候,我有起雞皮疙瘩,卻還是覺得,這樣無非是強迫自己讓自己精神緊張,非要得出一個答案不可,而人生才沒有那么簡單的不是嗎。
今天我想寫寫看。也看看自己人性的光輝與丑惡。
在那之前想先提一下,今天看了10集動漫,叫《死亡游行》,其中有“人”說人最原始的感情是恐懼呢。性善性惡之類的哲學問題,一輩子都好好享受其中的奧妙吧。
首先想到的是幫助別人。
一個人活著多沒有意思啊,不能在別人的生命里留下痕跡,一個人孤獨地來,孤獨地走,有什么意義。事件的觀察者,歷史的記錄者,這種中二的使命論和我的本性有違。突然想到,那篇文章的作者最后給自己的結論也是和幫助別人有關系的,我可能也受到了些影響吧。一個人,去沒有被社會文明侵入的地方尋找自我,尋找大自然的真理,想必是對世間萬物的接受,對未來的勇敢無畏和對現實生活以及過去不滿的逃避所結合在一起的決意。(這句話的緣由是一本叫Into the Wild的書,感興趣可以去看看。)書中的真實人物死前最后的一句話我記得很清楚:Happiness is only real when shared. 幸福因分享而真實。
我其實很少真的慌張。也許動作會很匆忙,快到看起來有些暴力,但是我從來沒有對未來有怎樣怎樣極度的恐懼與擔心。家庭不富裕也不是很美滿,家里人客套又含蓄,都不是很精通人際關系的人。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也很笨拙。但是我總是可以在別人身上看到優點,看到希望,看到很多讓自己開心的東西。常常覺得,雖然人類這個大家庭有那么多困難要共同克服,雖然我們做過那么多錯誤的事情,犯下了那么多罪過,但是每個人都那么努力,連痛苦與無奈的表情都是那么可愛而可貴。這種上帝視角也真是中二。每當自己的羨慕嫉妒心蹦出來的時候,提醒自己:大家都是朝著進步的大方向邁進的,互相享受著彼此奉獻給社會的溫暖的,就會放松下來,有時候還會笑出聲。
我也想做些什么。
去年很感謝知乎帶給我的各種知識對我的人生觀的改變,那時候覺得知識和教育真的很重要,可以改變世界,可以幫助很多很多人,這些知識就像收入一樣,是有乘數效應/瀑布效應(whatever you want to call it)的,受教育的人會變得好學好奇,會影響身邊的人,簡直一石無數鳥。那時候正逢各種大學的咨詢會,突然就覺得,自己也時候有個明確的目標了。各種信息的碰撞讓我產生了創業的想法,想要創建的東西的定位也從知乎慢慢偏向了別的領域。去年一年以來的各種大學采訪和申請材料,我大概都有提到我的這個夢想。一面相信著,一面告訴自己如果自己都不相信就不可能成功,一面警戒自己商機時機很重要不是說有就有,一面把它藏在心里偷偷的笑著,一面告訴父母親人朋友在期望他們支持的同時也希望他們以后可以在自己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如果一件事只有自己可以做到,只有自己堅信它是對的它是有價值的,那它就不是什么商業機密,是即便別人搶先了也不會慌張的鎮定,是在別人做得更好的時候祝他一臂之力實現共同夢想的喜悅。
活到老學到老,幫助別人到老是沒有終點的追求,不存在什么“夢想實現之后的迷茫”。
以上是我過去半年多生活在的夢想鄉。看官見笑了。
幫助別人,說的好聽,怎么幫?給街上乞丐幾塊錢嗎?給周圍我看起來不幸福的人做思想教育嗎?別開玩笑了。比爾蓋茨捐的那些錢真的幫助了他想幫助的人嗎?捐錢真的是為了幫助別人嗎?別開玩笑了。幫別人講解作業,給別人補課是在幫助他們嗎?發自內心感謝某個人的時候發過去的那平凡的兩個字真的會讓他們感到溫暖,情不自禁地微笑嗎?別開玩笑了。再來說說創業……真是玩笑都開不出了。
面無表情地寫到現在看來沒什么用啊,是不是還要再掏心掏肺一點。
讓我再想想啊。
哦對了,在去年之前,在想到這個比較明確的目標之前,我的人生目標是實現人生最高價值,達到傳說中的自我實現,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最頂層。沒有什么具體的規劃,也不知道自己最突出最擅長的是什么,只是貪婪地什么都想學,想在思維模式還不像某些大人那么定型之前好好開拓自己的眼界,自己主動去接觸那些不能接受的東西,挑戰自己的底線和舒適圈。
話說剛才為了確認馬斯洛需求的最頂層是自我實現去Google了一下,看到了這么一句:
Self-Transcendence
In his later years, Maslow explored a further dimension of needs, while criticizing his own vision on self-actualization. The self only finds its actualization in giving itself to some higher goal outside oneself, in altruism and spirituality. (Wikipedia)
切換到中文版的維基百科后發現Over-Actualization和Self-Transcendence表達的完全不是一個意思,所以請原諒我的翻譯:
自我超越
晚年的馬斯洛在批判他對自我實現需求的觀念的同時,提出了一個更高層次的需求:自我超越。在利他的行為與精神層面上,真我只有在為自身外更高的追求奉獻自己的時候才真正實現了自我。
以前還真不知道有這個層面誒,不過好像和之前提到的幫助他人意外地很巧合。
其實幫助別人什么的真的有點空。只能說我盡力了或者我真的嘗試了,結果不得而知。現實一點的說法是,我想溫柔地對待世界和周圍的每一個人。
說不后悔的人生是假的,但我不想讓自己失望,想很努力很努力。未來的我一定會后悔,后悔是因為成長,因為明白了自己當初其實還可以那樣做。我想每一刻都做自己可以做得最好的選擇,用最清醒的頭腦,用最真實的感情。其他的我真的不怕什么。以后經歷恐懼的時候,我也不要忘記曾經每一刻的堅決。
感謝。
感謝。
感謝。
一起做最好的自己。
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