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教后,坐車回來的路上,我看到了一篇來自公眾號“學習學習再學習”的文章,標題不太記得了。但有一段話,讓我深有感觸:
“我們心里可能覺得一直都很愛孩子,可是孩子只是通過我們的表情、語言、行為來感受我們的愛。很多時候,無意識中我們其實是在用愛作為一種條件來交換我們期待的行為,也就是用愛來要挾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去表現。想想那些我們對著孩子大喊大叫甚至拳腳相加的時刻,孩子感受到的是愛還是威脅?弱小的孩子太需要愛,也太需要安全感,在那些充滿恐懼的時刻,他會努力按照母親的要求去做來換取那份愛,如果母親的要求超過了自己的能力范圍,這對于孩子來說就是一場災難,整個世界對他來說都是坍塌的狀態,他除了自暴自棄幾乎沒有出路了。”
2
當我一字不差地念完這段話,腦海里閃過許許多多的畫面,反求諸己,讓我明白了很多。小時候缺乏足夠的愛,確實讓小孩缺乏安全感,容易產生自卑感。很幸運,在家庭里得不到的充分安全感,在學校里得到了維護,感謝小學遇到的老師,正是因為他們孜孜不倦的教誨,我才能在一個好環境里健康成長,要知道,我是一名來自農村的小孩。同時也感謝自己,從小便讓自己的運動天賦展現在同齡人的眼里,樹立起基本的自信,接著也因為這種自信慢慢在學習上也能有所收獲和進步。
記得三年級有一次,一個本地的同學欺負另一個來自農村的小孩,他是來自重慶的,名字至今還記得,和咱們祖國母親的節日一樣。看到這種情況,保護弱小,仗義的本性,一下子讓我沖到那個本地的同學面前,先是制止他,制止不了便直接和他干起來,當然,最后贏得總是我,因為那時的我足夠強大!正因為這份保護弱小,講義氣的作風,我的威信很快在班級里建立起來,乃至后來很多外來的同學都特別想和我在一塊玩。
現在想想,那個年齡便身處這么一個陌生的環境,而且父母親屬于底層人民,如果不是“身手了得”,估計在小學期間,我的自信便被摧毀得差不多了。
但我不能怪我父母親,至少不能怪母親,因為母親時常鼓勵我要好好學習,雖然有點嘮叨,但至今想起,依舊溫馨。最能體現母親睿智的地方在于,有一次在出租屋附近,有一個比我大好幾歲的小孩欺負我,我嘗試地跑回去向母親哭泣,母親表現得很憤怒,馬上叫來“不成器”的爸爸,直言讓爸爸替我找回公道,天知道那時我是“走投無路”才向父母親求救的。
因為,我看到過太多的外來小孩面對這種被本地人欺負后自己的父母親反而忍氣吞聲地暴打自己小孩的情況發生,很幸運,我可以幸免!
父母親在小孩成長中性格的塑造太重要了!
3
那段話給我最重要的另一個啟發是:不同情況,同等的愛!
無論小孩表現得如何,我們都應該用同樣的愛對待他/她!這是需要鍛煉的一項技能,因為人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進而改變對小孩的愛。口頭上說沒有,心里也承認沒有,但行為卻出賣了潛意識的想法,因為小孩是敏感的,你對他/她的一言一行都被他們深深地體會和感受。
小孩敏感、聰慧、可愛,不同情況,需要我們對其付出同等的愛!這才是偉大之處。
將小孩這個對象替換,換成其他的,好像也說得過去,不是嗎?
如何去愛是一門學問!繼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