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這些個這幾年潮起來的的中國文化節日,倒是沒有多大興趣。因為媽媽是一個愛忙活的人,生就愛忙活,農活尤其。五月左右,不是挖谷,就是補苗。還有記憶中早早吃飯起來鋤地上肥。傍晚,爺爺會順手用鐮刀割一捆捆艾草,撂墻根壓好,傍晚吃過晚飯開始編辮子一樣把艾草編好,曬干。一股藥味。開始不知道爺爺賣什么藥。接著幾天,開始有蚊子,熊熊的艾草煙霧裊裊,是爺爺讓我點著后,故意閃滅火焰的。還要晾被褥,過去是毛氈,編的高粱桿席。全都晾好,不亞于一次過年。但是就是吃粽米,買粽葉包粽子媽媽沒有時間。就是在聽著爺爺的童謠謎語:“青石板,石板青,青石板上釘銀釘。”“什么?”“星星。”“紅桿桿,綠葉葉,里面長個三角角。”“什么?”“蕎麥”,艾草煙還冒,我卻在月色下慢慢睡在爺爺的懷抱。奶奶早早去世,爺爺唯一一個兒子我爸的孩子們,爺爺總要一個一個陪睡完,然后父母抱著叫醒上床睡了。要不沒有故事的夜晚,打鬧追逐,父母的農永遠沒有玩,批豆角,切土豆芽,天然的月亮哪個大電燈一直陪伴她們干活。
?小時候,我真以為月亮忽明忽暗是艾草熏的。我老感覺熏我總是微微的睡去。不像秋天秸稈煙嗆人。還記得和爺爺看戲,看到最后,真以為把真人斬了,是爺爺給我揭秘才停止哭泣的。艾草煙,后來竟然在古文里遇到了。條件好了以后,爸爸買回來衛生香細細的,比起它來,粗蹦的壯漢,苗條的少女。爺爺還是不習慣。依舊每年到了時節,扔幾捆編好晾干。“煙太大,熏孩子。”爺爺唯唯諾諾幾次張合嘴巴,把艾草拿到自己房間。我也給爺爺點衛生香。爺爺輕輕滅了,怕浪費。
?如果換今天,爸媽肯定跟上時代,不會怪爺爺。已經隨著到處拆遷蓋樓不好找艾草了。不吃粽子沒有多少關系,一元來了兩把艾草,鎮定鎮定,回憶回憶感受感受兒時!